昆明美食之旅,细数那些不可错过的地道土特产

昆明美食之旅,细数那些不可错过的地道土特产"/

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地处滇中,是连接云南东西南北的重要枢纽,其土特产自然也丰富多彩,既有云南的共性特色,也有昆明本地的独特之处。以下是一些值得细数的昆明土特产:
1. "普洱茶 (Pu'er Tea):" "说明:" 虽然普洱茶的核心产区在云南各地,但昆明是普洱茶的生产、加工、流通和交易中心。这里的普洱茶种类繁多,从生茶到熟茶,从散茶到饼茶、砖茶等,品质优良。来昆明可以逛逛茶马古道博物馆、茶城,购买各种品牌的普洱茶。 "特色:"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陈化价值和品饮风味。
2. "鲜花 (Fresh Flowers):" "说明:" 昆明被誉为“春城”,四季如春,鲜花产业极其发达。斗南花市更是中国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各种鲜花琳琅满目,价格实惠。虽然购买的是鲜货,但也是昆明最具代表性的土特产之一。 "特色:" 品种丰富,花色艳丽,充满生机与活力,是赠送亲友的佳品。
3. "云南菌子 (Yunnan Mushrooms):" "说明:" 云南是“菌子王国”,各种野生食用菌在昆明也很常见。

相关内容:

昆明地居温热两带,气候适宜,特别是有着高原上的明珠 --滇池点缀其间,调节气温,致有“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之谚。郭义恭《广志》也说:“昆明气平,冬不极寒,夏不极暑,盛夏如五月,隆冬若九月。”正因为昆明是这样一座不夏之城,不仅花草果木繁茂,土特产也极丰富,可以说是百物麇集之区。

谈到昆明的土特产,首推“六种美味”,也就是李印泉《湖上闲吟》中所吟咏的:“雪梨金线鱼,乳扇大头菜,宣腿与普茶,朵颐咸称快。”

雪梨 是指呈贡所产的宝珠梨,这种梨不仅果大、皮薄和核小,而且质细多浆,清脆香甜,入舌即化,凉沁心脾,并有化痰润肺之功,在人们心目中,一直被认为是“果中佳品”。追溯这种梨的历史,相传大理国时,楪榆城有个名叫宝珠的和尚,到鄯阐讲经,顺便把洱海东岸一带所产的雪梨树带来,移栽在现在的呈贡一带,以后结出来的果实,人们便叫它“宝珠梨”。到了元朝初年,产量日增,云南平章政事将其进贡给蒙元最高统治者,皇上吃了赞不绝口,便下诏把宝珠梨的产地命名为“呈贡”。这种梨昆明人还有两种别致的吃法:一是削去皮心,以猪油炸黄,嵌入豆沙、玫瑰、核桃、芝麻,入笼蒸熟加挂白糖卤汁,称叫“酿宝珠梨”;另一是削皮后切为厚片,米和糯米适当配搭合蒸春成,这大概是“饵快”命名的由来。云南人最早吃饵块,一般多系烧了蘸酱吃或白酒煮吃,吃法上花色品种的增多,看来是在清代中叶以后。

清朝咸丰年间,云南巡抚徐之铭,平日最喜欢吃稻米蒸作一类的食物,跟官大厨师胡某,见到昆明官渡饵快,以高超刀法切成银丝,配上鸡丝,并按“公保鸡”的炒法,重油加料,烹调成为“鸡丝炒饵快”,供这位巡抚大人品尝,便成为日后“小锅卤饵”之滥觞。以后又有“汆肉饵快”、“清汤饵快”、“肉饵快”等吃法,见之于市井肆摊之上。除了荤食之外,也还有以清淡、素净、味鲜烹调见长的,以往文明新街上的“小只园”,就以卖鸡、豌豆尖煮饵块招徕顾客,经常座无虚席。近人昆明张学智为此曾有诗云:

几人大嚼过屠门,准备年节不断荤,最喜饵快蔬食处,文明街上小只园。


过桥米线云南人所说的米线,其实就是米粉,当地人吃米线,与北方人吃面一样,无论什么地方都有,非常普遍,米线的品种亦多,有炸酱米线、肠旺米线、肠脆米线、羊血米线、卤米线、小锅米线、凉米线等,但是最为可口者,要算过桥米线。据说过桥米线不始自昆明,而来源于建水,相传清代当地有位举人,为了要在当年秋闱大比时独占鳌头,考中状元,便发愤读书,他的夫人为了使其专心致志地读书,不让外人打扰,便送他到后花园桥对面花厅中去苦读,每天都按时给他送三顿饭,但每次送去都凉了,秀才吃得很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备办一碗重油沸汤,带上肉片、米线和佐料,送了过去,由于油浮汤面,使热量难以散发,送餐时尽管过了桥还走上一段路,吃起来仍是热呼呼的,后人把这种吃法称叫“过桥米线”。

这不过是附会之说,其实““过桥米线”颇类似北京的涮羊肉的吃法,先用滚沸的鸡汤一碗,因汤汁至浓,上罩浮油,可以保持它较高的温度,再以生肉片、乌鱼片、火腿片、腰肝、玉兰片等,放进沸汤内,一下子就烫熟,再加上腐皮、菜、辣椒、葱头等,再放入米线拌食,其味鲜甜异常,别具风味。这种吃法,他省没有,故为滇中特殊小吃,旅滇者无不问津品尝。现昆明售卖者颇多,惟羊市口“云南过桥米线馆”所售者为佳。近几年又有“过桥都”与之争胜。


豆焖饭云南因土质肥沃,气候适宜,所产豆类,大抵味皆鲜美,昆明人都习惯于把新鲜蚕豆作菜吃,称为“吃青”,这也为他省所少见。蚕豆的吃法很多,有肉炒豆米、素炒豆米、豆腐烩豆米、乳饼烩豆米,特别是用豆米加火腿焖饭,更是喷香可口。其焖法有二,一是生焖、一是熟焖,生焖的味鲜甜,熟焖的味香脆,各有所长,各有所好。一般吃豆焖饭时,卤腐,以解油腻。多佐以凉拌菜,如素莴苣、素菜、豆芽等,附加一碟酒

汽锅鸡在昆明街上较大的饭店里,,往往可以见到用建水陶汽锅清蒸的“三七鸡”和“虫草鸡”,这就是享有“培养正气”盛名的汽锅鸡。三七和虫草都是滇省特产活血、润肺,为药中补品,因此人们常以之蒸鸡,称为“鹿跑草”,草,更受人们欢迎。虫草又称“冬虫夏草”,性能滋补是一种下等菌类,,特别是虫


多产于高山草地上寄生昆虫类及蜘蛛类等体,属于子囊菌纲,高氏《遵生八笺》体,菌丝蔓延于其体内,夏天出子实体于宿主体外,麦角菌科,菌胞子附著于虫为草形;冬天无子实体而为虫,故名。在《本草》及《植物名实图考)中均有记载,并指出“产于两广云贵等处”。《柳崖外编》曾详细地介绍说:“滇有冬虫夏草,一物也,冬则为虫,夏则为草、虫形似蚕,色微黄,草似韭,叶较细,人夏,虫头人地,尾自成草,杂错于蔓草溥露间,不知其为虫也;交冬,草渐萎黄,乃出地,蠕蠕而动,其尾犹簌簌然,带草而行,盖随气化转移,理有缺者,和鸭肉炖食之,大补。”清代名医吴仪洛认为虫草“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医痨嗽”。袁栋还提出把它“浸酒服之,却病延年”。但云南人则将它蒸鸡吃,以达到温补,有人认为对小孩发育更有好处,为此清朝许潜写道:

本来原一物,动植两相兼,草自含烟出,虫因得雪添。休疑人化鹤,莫讶海成盐,变化都常理,多供药笼拈。

滇味菜肴 昆明的滇味菜肴,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已形成独特的地方风味,当时云贵总督李经羲的跟官大厨师已在菜海子开设酒楼“玉春园”,不久又相继出现了“临春园”、“第一楼”,虽然也分什么“燕翅帮”、“蒸炸帮”,但都以滇味驰名。除擅办烧烤席、鱼翅全席、海参全席外,还以做旧式“三冷荤、四热吃、四座碗、八小碗、十二围碟”及新式的“十大件”见长,每道菜的配料、烧法、火色不仅与外省不同,在色、香、味上也别具一格。

在承包整桌筵席的同时,为了方便顾客,招徕生意,还兼售小锅现炒云南名菜,如芙蓉鱼翅、锅巴海参、红烧鸽蛋、鸡腰竹生、什锦冻鱼、凉拌鱼肚、锅贴乌鱼、酱汁鸡腿、鸡丝虎掌、口蘑面精、火腿乳饼、糯米鸡、蝤鱼卷等。五六月间又增添炒鸡城和清蒸鸡坝。至于蒸菜则以“新春园”为代表,除卖小笼蒸猪肉、蒸排骨、粉蒸鸡、肠、蒸羊肉、羊拐外,还兼售金线鱼、豆豉鱼。再说昆明的烧鸭,则以“双合园”烤得最好,驰名全城,其特点是鸭子壮而且嫩,因用松毛细火烘烤又善于掌握火色,每只烧鸭黄而酥脆,透心而不焦,绝无夹生浸血的次品。这些滇味菜肴,经历多年烹饪出售,不断改进,更臻精美可口,其技为云生园、福顺居、鼎兴等饭店继承下来。


火腿月饼按照中国习俗,每到中秋节都要吃月饼。各式“中秋月饼”均为应时节物,过去除用以“祭月”外,主要是作馈赠礼物。月饼始作于宋,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已有记载。但作为中秋节物,看来要到明代,明人田汝成写的《西湖游览志》中说:“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我国的月饼,一般有京式、苏式、广式等种。谈到滇式月饼,自然要算“火腿四两坨”,不仅本省有名,省外也很驰誉。这种火腿饼创始于昆明“合香楼”,该店主人胡某,原为清代咸丰年间云南巡抚徐之铭的跟官大厨师,“红、白案”手艺极精,徐因事被参革职后,胡开设糕饼店,以新法烧制火腿馅月饼,取名“火腿四两坨”,初制时不见十分精美,至光绪初年,其子孙加以改进,以上等白面、宣威火腿之金钱肘及鲜净猪油烧制,遂为世所称道,从此名噪滇中,不久“吉庆祥”出来与之争胜,加之总督岑毓英的太夫人最喜欢吃这种饼子,大小官员亦争购遗献,使两家生意日隆,月饼的质量亦益臻佳妙,

“火腿四两坨”便成为昆明人过中秋节不可不吃之食品。现在不仅中秋上市,平时亦有,作为土特产中礼物之一。

从此药材及其他 云南素称“植物王国”,所产药材极多, 最有名者为山芪和白药。山芪又称三七,以文山、广南所产最好,称为“开化三七”;白药过去以昆明曲焕章配制的“云南白药”为最好,其次还有曾涤生的“百宝丹”,现都由云南白药厂研制销售;至于麝香、鹿茸、熊胆、牛黄、硃砂、江参、茯苓、当归、雪上一枝蒿等药品也是常见的。其他像手工艺品中的大理石、永昌围棋、乌铜走银等也常见于工艺美术商店。

灰土窑器 过去在书林街鬼宿祠附近,有一座烧制土陶器的窑叫灰土窑,所烧杯盘碗瓶等器皿,颜色绿黝斑驳,质地坚似磁器。段永源的《信微集》记载:这种窑烧制出来的陶器“瓦皆成磁,色皆成彩,然其土质之朴厚,依然如故。所出器物甚贵重,每件恒数十金或数金。如一瓶插竹枝,能数月叶不卷;插桃李梅杏,能结子,成熟不坠。一碗盛鱼肉,数目不臭;盛水十日不干。大盘列果品,经月不变色味,盂钵罍盛饭,三四日不馇不喝,小杯置茶不馊……无论色泽之古雅离陆即此取益不尽,已足昭珍异于人世矣。”遗憾的是此种烧陶绝技早已失传,这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再也见不到了。

白铜面盆 云南自来产铜,所制作的铜器特别是以白铜面盆最为有名,檀萃的《滇海虞衡志》说:“滇制为天下最”,材料是云南所产,用鸡血铜与其他金属冶炼而成,不仅色泽如银,而且有宝色,制作则“皆江宁匠造之”,每个盆重二三斤,一经擦洗,又白又亮,经久耐用,以往昆明中等以上人家嫁女,多备为嫁奁,当时销售这种白铜面盆,“自四牌坊以上皆具居肆”。

其次是铜锣锅,“制自各厂与省城”,从形状来说“其制如小盆,卷口,旁有耳,耳缀环,上有盖”,其用途“能作二三人食,客旅便之”,不仅烧饭不糊,而且便于携带,常 “背以行,曰背锣锅”。云南以往马帮多使用它。再有斑铜工艺品,斑铜色如古铜而微赤,有深蓝、紫黑、赤色斑纹,故名。一般分为“生斑”和“熟斑”,前者即天然斑铜,以往艺人们往往将其通过冷锻造形制成花瓶、香炉一类器皿;后者是在生产实践中研制成的人造斑铜,通过冶炼溶铸使之日臻完善。斑铜工艺品特别讲求“妙在有斑”,尤其要求在铜色中呈现红中透斑,昆明用斑铜制成的工艺品有各种飞禽、走兽、花卉及人物,尤以孔雀大象及铜罗汉最为有名,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发布于 2025-08-14 21:58
收藏
1
上一篇:探寻昆明非遗之美,这10种家常美食竟藏有深厚文化底蕴 下一篇:云礼揭秘,云南著名特产,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