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探古镇,漫步木渎,一镇一史,水乡民俗乡风与名人故事尽收眼底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主题!将课本知识与实地探访相结合,去木渎古镇,感受它的“书”韵。以下是一个围绕这个主题的探索计划或思路,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主题:跟着课本探古镇——木渎:一部流动的水乡民俗名人史书"
"核心理念:" 每一个古镇都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木渎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浓郁的民居民俗、丰富的名人故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江南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探索目标:"
1. "印证课本知识:" 将课本上学到的关于江南水乡、民居建筑、传统习俗、历史名人等知识,与木渎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和印证。
2. "深化文化理解:" 通过实地观察、聆听讲解、互动体验,更直观、深刻地理解江南水乡的文化内涵、民风民俗特色。
3.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游中学、学中游”的过程中,激发对历史、文化、地理等学科的兴趣。
4. "培养观察与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像“阅读”书籍一样去观察古镇的细节,思考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生活。
"探索路线与内容(按“书”的不同章节展开):"
"第一章:水韵篇——水乡风貌,课本里的江南画卷"
"课本连接:" 回顾课本中关于江南水乡
相关内容:
前不久,商报推出《跟着课本第六季·探古镇》的活动,全市的小伙伴们走进古镇,了解古镇的历史,触摸古镇的气息。作为寒假活动的第四站,昨天新蕾小记者们来到了千年古镇木渎,在欣赏秀美山水林石和精致的私家花园之余,还来了一场穿越之旅,体验了一回古代“科举”,还认识了清朝嘉庆皇帝的老师呢。
□商报记者黄贤君陆怡/文陆怡/摄
走进千年古镇
感受原汁原味历史文化
木渎古镇历史悠久,迄今已有2500多年。从“吴越纷争”夫差在灵岩山建中国第一座山顶皇家园林,至清乾隆帝六下江南时把虹饮山房作为民间行宫,再至严家花园园林里的“春夏秋冬”,木渎古镇随处是御文化的遗址。这次,我们商报新蕾小记者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古镇上的严家花园和虹饮山房两个景点。
走在木渎山塘街上,一股属于江南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小记者们一下子就被青岩的精致、婉约、青幽所吸引,沿着长长小巷深处的青石街,穿门入户,两旁青瓦老屋一间连着一间,见证着百年风雨的沧桑。两旁的铺面林立,卖货人热情地吆喝着,或者卖力地演艺着自己的拿手绝活。小记者似乎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颇为好奇,“那座爬满藤蔓的桥叫啥名字呀?”小记者指着眼前这座枕在河面上的小桥。讲解员耐心地告诉小记者,这座古桥叫永安桥,永安的意思是永保平安,这座桥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
踏在凹凹凸凸的青石板路上,沿着小河径直走。一边感叹于古镇的小桥流水,一边走着脚下的“特殊”的路。不少小记者发现,路面不少砖面呈“人字形”,而不是普通的路面,这引起小记者们的好奇。讲解员说,这是乾隆六下江南的地方,皇上是走在万人之上的,所以地面上是千千万万的“人字形”砖。
小记者们每到一处,照个不停、问个不停、看个不停。古镇古色古香,加上温暖的天气,于小桥流水、青砖黛瓦之间,领略了古镇的风貌与人文历史的沿革,感悟和体验了古典水乡的温婉灵秀……
过把“穿越瘾”
去旧时大户人家拜年
红灯笼、梅花、中国结……年关将近,虹饮山房内的布置似乎像走进穿越剧片场一般。今年的欢乐木渎年主题为“到大户人家里过新年”,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特别流行“穿越风”,景区重新布置造景,再现旧时大户人家过年的盛景。
小记者们跟着讲解员,边听着讲解,边往里深入虹饮山房探寻。“咦,快看,这边有古代科举考场,大家赶紧来看啊。”、“啊!原来古代科举考试三天三夜不能睡觉啊”,不少小记者感叹道,古代考试太苦了,开考后,贡院大门一关,一天连考三场考试,三天考期完结前不能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
穿过一道门,一名小记者看到了一张古代科考的作弊纸张,纸上密密麻麻的小字用肉眼基本看不出来。“这是怎么写的啊?古代哪有这么细的笔啊?在小记者吴岳洲的吆喝下,小伙伴们一拥而上,一睹这张来自清朝的小抄。仔细一看讲解牌,小记者们发现:原来这作弊纸上的字是用老鼠的胡须写的!
走过长廊,绕进了虹饮山房内的圣旨馆。近距离一睹圣旨真迹,看着眼前这些从来没有见过的“稀罕物”,小记者们好奇心大爆发,“电视剧里的圣旨那么短,为什么这里的圣旨有几米长?”讲解员解释道,真正的圣旨长度长的能达到5~6米,电视剧里的圣旨只是为了演戏需要而已。
馆内还能见到很多古时候的“答题卷”,小记者们眼睛滴溜溜地转着,探寻隐藏其中的“奥秘”。虽然这些卷子历经百年,但卷子上批阅留下的圈圈点点仍然清晰可见,导游说:这就是“成语’可圈可点’的由来。”
身处江南名园
与古今名人来场对话
自古以来,木渎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25人,举人30余人,其中状元2名,榜眼1名。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诗人、诗选家沈德潜,清末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以及近现代的刺绣皇后沈寿、台湾政要严家淦等等。这些名人中,有两位就出自严家花园,严家花园在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桥畔,为江南名园之一。
“记得上一期跟着课本访名人,在这园子里,我们可以与名人来场对话啦。”人群中,不知是谁说了一句,立即引来众人纷纷响应,“探古镇和访名人结合,用现在流行的两个字,完美!”
在严家花园里,第一个要认识的名人就是清乾隆年间的苏州大名士、《古诗源》编者沈德潜。“沈德潜本来是个落第秀才,来到了木渎造起这座房子之后,终于乡试中举,一路升职成为乾隆身边的红人。”听到导游这么一说,小记者们纷纷想象着:一个身穿青布长衫的老先生,行走在古镇街上,脸上还微微露出了一点疲态……想到这里,一个男生还学起了老先生的样子,缕着胡须一步一步走了起来。还别说,真有点落地秀才的感觉。
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才有了“严家花园”的说法。严加花园第二个鼎鼎有名的,就是台湾政要严家淦。“想到他们曾经在这个书房里读书,一下子感觉和名人之间近了好多呢。”来自平江实验学校的沈又佳兴奋地在书房里里外外走了好几圈。
一天的旅程,让小记者们意犹未尽,短短一日远不能看完木渎古镇的美,小记者们大喊“没玩够”。
花絮
自己动手择菜做饭
一顿饭吃出了乡间年味
说起活动中的午饭,对于不少小记者来说,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我们要自己去地里挖青菜、去窝里摸鸭蛋,等所有的食材都找到后,还要自己生火做饭,还是第一次做饭,太有意思了。”小记者们忙得不亦乐乎,也体味到乡间大家伙一起吃饭的那种浓浓年味。
小记者一行的第一站,就来到了白象湾,小记者们两两一组,在家长们的陪伴下要走进15个区域,寻找青菜、萝卜、咸肉、鸭蛋和调料,然后再回到集合地点,自己动手做饭。沧实小的陈乐欣第一个集齐食材。“爸爸,快生火,我来切青菜。”还未说完,就拿起菜刀,对准整棵大青菜,切了起来。“第一次尝试,感觉好像还行。”尽管不像妈妈们那么熟练,可“厨娘”的架势却是十足的。等到材料备足,在锅里加上水,倒入米饭和菜料,一股香味就扑鼻而来。
“这味道,勾起了我的食欲。”说完,后来的小伙伴们也一路奔跑起来。有了第一个“范本”,接下来大家可就自由发挥了,有的在菜饭里拍了鸭蛋,有的放了些胡萝卜丝……15分钟以后,一锅接着一锅的咸肉菜饭出炉,让人心动不已。“大家坐在一起吃饭,都有种过年的感觉了。”园区外国语学校的种润妍说,虽然做咸肉菜饭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毕竟是第一次尝试自己做,吃起来比任何美味都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