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征途,独库公路的壮丽英雄篇章

英雄的征途,独库公路的壮丽英雄篇章"/

我们来聊聊“英雄的独库公路”。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对这条公路本身的赞誉,更是对那些在极端环境下驾驶、维护这条公路的筑路者和护路人的崇高敬意。
独库公路(G217线独山子至库车段)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之一”,它连接着南疆的阿克苏地区与北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横跨天山山脉,全程约561公里。这条公路之所以被称为“英雄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地理环境的极端险峻:" "横贯天山:" 公路穿越天山山脉,海拔最高点达4298米,需要翻越多个达坂(山口)。 "气候多变:" 沿途气候恶劣,四季并存。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巨大。更有名的“百里风区”和“达坂城风口”,风力可达十级以上,刮起沙石如刀割般难受。冬季则面临冰雪、积雪、结冰的严峻考验。 "地质复杂:" 公路修建于复杂地质之上,悬崖峭壁、沟壑纵横,施工难度极大。
2. "修建的艰辛与牺牲:" 独库公路的修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几代筑路工人用血汗甚至生命铺就的。从196

相关内容:

在我国,有这么一条公路,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之一,它神奇的串联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有雪山、森林、草原、河湖、峡谷、戈壁、雅丹……;它独特的美,令人陶醉,身在其中,流连忘返;它纵跨天山,全长561公里,有一半路段在海拔2000米以上;它是G217国道一段,北起卡拉玛依独山子区,蜿蜒曲折向南至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它就是“此生必驾”,闻名遐迩的独库公路,一条美丽的,浸透热血与信仰的英雄公路。

独库公路建设背景及延续

千百年以来,新疆地区从北疆到南疆,因为有天山山脉的阻隔,绕道起码要走七八天时间,人员、物资交流非常困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苏边境线摩擦日益增多,流血冲突事件不断。与此同时,美国增兵越南,战火烧到越老乃至中南半岛。另外,中印因边界纠纷,1962年演变成大规模武装冲突。我国周边环境的恶化,使得中国对国防建设倍加重视,备战工作逐步升级。

1969年8月20日,毛泽东主席批示照办的中央军委文件中明确指出:“新疆地区要依托天山,长期作战,独立作战。”

197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加快建设天山公路的命令》。决定:调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率一三八、一六一、一六八团,于当年六月底前分批进疆,担负独山子至库车公路修建任务;国家专项拨给修路的汽车及工程机械,全部列入军队编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一元化领导下,以新疆军区为主组成现场施工指挥部,四工区派人参加,负责领导该路施工,同年8月8日,正式开工。全线施工人员最高峰时期约1.8万人,在工地一线的约1.4万人。经过筑路战士们艰苦卓绝地施工,1979年独库公路全线毛路通车,同年11月,交通部决定二号隧道缓建并用明线通车,明线按三级公路标准修建。

2008年至2012年,独库公路进行了总投资近30亿元的改建工程,经过改建后,独库公路全线升级为二级公路;2019年4月,G217线独库段公路提升服务品质工程一期开工,并于同年7月8日竣工;2020年6月底,G217线独库公路病害处治及服务品质提升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开工,2024年6月1日10时起,独库公路提前恢复通车,2025年5月,独库公路南段181公里的道路养护工作已经完成了95%,进入了收尾的阶段,5月31日,独库公路正式通车。

独库公路施工建设之难,超乎想象

首先是地质之难。整条公路需翻越4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冰达坂(达坂Dá bǎn是蒙古语和维吾尔语中对“山顶隘口”或“山岭”的称呼,特指两山之间较低且易于通行的区域,与汉语中的“垭口”或“鞍部”含义相同,主要流行于新疆、青海、甘肃及西藏阿里等地区。)分别是哈希勒根、玉希莫勒盖、铁列买提、拉尔墩,跨越5条湍急河流,穿越100多公里悬崖峭壁。全线1/3为悬崖绝壁,1/5位于高山永冻层,雪崩、塌方、泥石流灾害频发,其中一段长达6公里的悬崖被工程师称为“飞线”地段——即图纸上仅能以虚线标注的死亡禁区。

其次是气候之难。施工区年均气温低于-9℃,冬季积雪可深达2米以上,紫外线强烈,极易灼目致雪盲,高寒缺氧致嘴唇溃烂、眼睑肿大。筑路官兵们常年在“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恶劣环境中作业。

再就是工程条件之难。在当时的条件下,我国的筑路施工机械设备即缺少,也落后,加之受制于自然条件,一些设备无法到达施工一线。筑路官兵们没有怨言和犹豫,人海战术对抗机械匮乏,以铁镐、铁锤和肩扛手抬的方式劈山开路。在攻克“老虎口”等险段时,90度倒坡的岩壁,战士身系绳索悬吊百米悬崖,用钢钎凿孔、手托炸药爆破,耗时数月才贯通“虎口”。

这里特别提一下“飞线”,“飞线”是指老鹰飞不过的地方,形容无比的险峻和难以攀越,但老鹰飞不过的地方,战士们可以。我们的筑路战士们每次上山之前都是写好遗书,再义无反顾的投身到工程之中,他们勇敢无畏、舍身忘我、战天斗地的精神,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独库公路建设工程的英雄史诗

生死考验、英魂永在

1979年玉希莫勒盖隧道雪崩,掩埋机修排帐篷,广东信宜籍战士罗新荣牺牲,阳春籍战士江远文一氧化碳中毒濒死。1986年雪崩再袭,6名官兵连人带车被埋,无一生还……,我们不一一列举,太心痛。整个筑路期间,168名筑路官兵殉职,上千名官兵受伤致残,平均每2.5公里牺牲一人。其中年龄最小者仅16岁,最大31岁。他们多死于雪崩(占60%)、塌方和泥石流。16岁、31岁,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他们将最美的年华、最忠诚的热血留在了天山,他们就是“天山军神”,他们的英魂永远守卫着这条最美的英雄公路。

感天动地、英雄史诗

“情书王子”邓龙辉的泪珠:在徒步穿越雪崩区执行任务前,他写下遗书留给恋人。途中遭遇雪崩被埋,战友徒手刨雪救出他时,“泪珠已在脸上结冰”。

李善国的毛毯,未竟的团聚:指导员李善国患重病仍坚守工地。妻子曾昭英带中药从武汉赶来探亲,抵营第三天,李善国被塌方山石掩埋牺牲。妻子珍藏他的毛毯和手表半世纪,最终捐予独库公路博物馆。

一个馒头与一生守诺:1980年,修路的某部1500余名官兵被困在零下30多度的暴风雪中,与外界联通的唯一电话线被暴风吹断,形势非常危急。陈俊贵与班长郑林书、班副及战友共四人冒暴风雪徒步下山求援,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上,冒着暴风雪连滚带爬的寻路下山。后因迷路,食物只剩了最后一个馒头,这唯一的馒头就是生命,班长下令,将最后一个馒头让给年龄最小的新兵陈俊贵,自己与副班长罗强冻亡。陈俊贵和另外一位战友掉下悬崖,被哈萨克牧民所救,幸存下来,求援的信息也终于传递出来。1984年陈俊贵退伍,1985年他和妻子辞去工作,重返乔尔玛为班长守墓,一守就是四十年,他说:“战友用命救我,我要用一生报恩。”什么是人间真情,这就是!

如果您驾车走独库公路,路过乔尔玛烈士陵园,请停车为英烈献上一朵鲜花,深情的鞠个躬。

如今独库公路经过筑路人多年的不断修缮,通行条件已经很好,早已成为一条人们向往的自驾旅游圣路。当您驾车欣赏着沿路的美景时、当不可思议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当停车高兴的拍照打卡时、当美的喜悦充满心田时、当惊叹路途的险峻刺激时,请您一定要知道,您脚下的是一条英雄路,请您在心底最纯洁的位置,有一份敬畏之情,将他交给建设独库公路的“天山军神”。

发布于 2025-08-13 17:29
收藏
1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初中地理知识要点归纳与总结 下一篇:奇瑞旗舰SUV力压汉兰达!同价唯一磁悬浮悬挂,最新车型震撼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