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排位赛”,有时候比我们小时候抢座位还让人琢磨不透。说起那“副部级”这块招牌,全国也就那么十五个城市能挂得上。不光有“老大哥”省会们领衔,个个都不简单,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这样“跳级生”也混成一队。可偏偏,这么多年了,这块牌子死死按着,任你有天大的能耐,在江苏苏州这样气得直跺脚的城市面前,也纹丝不动。

苏州这件事,和我们经常吃个饭都要“主次分明”其实有点像。桌上菜品再丰盛,有的菜终归只能是配角。苏州啊,仗着一身好本事,什么GDP、财政收入、人均工资,张张榜单都亮眼,省里头数它最能挣钱、最能“创收”,在人们心里早就是“理工男里的学神”。但它头顶的那顶帽子,就是比南京低一层。你在人前这么风光,说到底还得在人家姓“南”那位手下低头。体制内的事,哪有那么容易翻篇?
那些年,苏州的人们也不是没想过,“凭啥咱就当不了副省级?”同在江苏,一样下笨功夫搞建设、一样给国家上财政,光交养老保险的钱都不知补贴了多少地儿。可牌子定下来,仿佛就像高楼上的玻璃幕墙,结实得很。南京走哪都带着“副部级”光环,苏州虽然是“首富”,但放在大会场上,还是得往后站一步。

有时候走在苏州的小巷子里,听着外地人感叹:“这城市怎么还不是副省级?”本地人往往呵呵一笑,表面无所谓,背地里你问,多少还是有点不服气。在行政体系这条“食物链”里,再能挣钱的,碰上级别,一切都谈条件。
其实,这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要看政府想不想给你升。自从1997年,重庆转成直辖市,副部级城市名单就像被窖藏的好酒,二十八年了,连瓶盖都没拧动一下。其间多少城市才俊摩拳擦掌,比如福建的福州,一直琢磨怎么才能和厦门平起平坐。可偏偏厦门早就戴上了副部级帽子——福州市长光见面时,还真得规规矩矩招呼人家“市长同志”呢。

要说不公平,倒也不是没人琢磨。你看看广东,人家广州、深圳双顶流,山东、浙江各有两个副省级顶梁柱,江苏这位“人口大省”,硬生生只有南京一家,放八千五百多万人心里,说没点波澜那是自欺欺人。

苏州在外人眼里几乎就是一整个省城——经济全能、活力豪横,居然连副省级都不是。对比一下青岛、宁波,论钱、论活力、论国际范儿,苏州哪一点不占优?但得来的从不是理所当然。“档次”这事,有时候真讲起资历、讲起“江湖规矩”来,比谁都苛刻不讲情面。

苏州偏偏又离上海那么近,放全国,这算占了地理最大的便宜吧?每次有政策利好,或者什么区域协同发展,都能分到一杯羹。说白了,这也是苏州一直成不了副省级的缩影——太不“边缘”了,永远在核心圈里混饭吃。谁让你身边净是大哥,谁给你一个人的主角舞台?
说一件让人忍俊不禁的小事。南京的处长开会,天经地义是县处级,苏州哪怕手下“人丁兴旺”,对外还只能叫“科级干部”。要是搁职场换算,那就是明明营业额远超“总部”,但职位晋升永远不如隔壁老王快。

前些年,副省级城市像摇号那样,郑州、长沙都想进这一桌“局”,最后差点被拦在门外。仔细想想,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的那些城市,大都是上世纪轰轰烈烈改革出来的,档案袋备注了“特殊贡献”。苏州,非沿海的“中心腹地”,想走这条捷径?路早就堵死了。

当机会稀缺,就显得得失太重。说到最后,苏州想进“副部级”,不是经济能不能硬撑,而是老天还要不要给机会。“苏大强”能干归能干,坐不坐得了主桌,还得看牌局里老大爷们的脸色。

有朋友会问,江苏省“副中心”,怎么给到徐州?说起来也有玄妙。徐州自古龙气旺盛,千年帝王乡,地理位置卡得极妙。对省里“一盘棋”,这个角色不能轻易动。苏州就像那个天赋异禀、成绩最好的学生,偏考试分配名额时,从不轮到他第一个站出来。有的事不是谁的头衔高、效益好就能自然而然获得的。

要说苏州不焦虑吗?肯定还是有点的。你看,苏州巷子深处的老头戴着草帽,懒洋洋地剥着蚕豆,遇见邻居叹一句:“咱苏州这几年又赚多少了?可还是南京说了算。”话锋轻松,里头到底掺着点不服气的酸味儿。我们从外面进来的人,往往感叹,这城市越来越大气,越来越国际范儿,可“级别”这杆秤,就是按不下去。
日子其实还得一步步往下过。苏州人精明、能得啥照样去争取、该做的照样不错过。只是每当夜色降临,看着灯火通明的工业园区,云端会议室里传来声音:“副省级城市名单,暂时不变。”谁能说得清,这张“编制表”哪天会突然重新排队呢?
所以嘛,人生有时候不由自己选,自然有点不甘、有点遗憾。苏州到底还会不会成副省级?或者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荣誉”,真的比扎扎实实的幸福生活重要吗?怕是只有苏州人自己,才有最真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