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社交平台,苏州的经济话题总能在人群中掀起几道波澜。南方某些城市的颜面,在键盘下时常因苏州的数据被发出无声的挠痒,开始生出议论:没了四个县级市,苏州能剩下什么?难道苏州只是个中小城的壳,空撑着一摞总量数字?

这些话术,看似有来头,其实逻辑就像套在苏州身上的浮云,吹一阵风也就消散了。就拿最新的公开信息来说,2023年,光苏州市区的GDP就超过1.1万亿,在全国地市级城市的城区里站到最前排去了。这数据是真实的,不是哪个自媒体一句话造出来吓人。如果非要把辖属县市分割出去,难道广州、杭州、青岛、南京这些城市,就干净利索一点都不带县区?真要按这样算,怕没剩下几个城市是“纯正核心”,可谁又真这么算过?话说到这,人心里就有点别的味道了。
历史绕了一圈,行政体制的格局其实没多少变化。中国变化太大,人口多、地理撕扯得太开,单凭省和县就要管理下来,根本就做不到。更多地级市的由来,还真是现实推着走。按目前官方权威数据,光江苏常住人口连续两年全国第一,苏州一个市区户籍人口都逼近500万,这能说是中小城市?有点怪,对吧!
可说到底,这些“苏州中小城”的论调,总是喜欢抓住那几个县级市说事。吴江、昆山、张家港、常熟确实发达,可这些地方本来就自古归苏州辖制,几十年变迁下来,割走一块,增加一块,跟着苏州命运漂浮。有个细节大家可能都忘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区还没建,现在最繁华的工业园区,包括高铁新城,实际原属吴县范围,后来才划给市区,再不然,这块经济盘子还要更大。
其实类似的分合,在中国城市管理史上太常见。要是哪一天再把相城区或者高新区再划出去,那苏州城区又缩水不少?行政区划,本就是因时代和管理压力不断调整。谁都知道,无论外地网友怎么说,仅凭区划“剪刀”把经济总量拆开来分,赢不了真理。
说起来,真正混淆的地方,其实是代管和直管的名头。有人拿“代管”当挡箭牌,说县市经济、人口都不该算地级市头上,其实从头到尾这就是张口就来的事。苏州市管辖下的各县市,无论叫“代管”还是叫“直管”,说白了财政、人事、政策,哪一件不是听命于苏州?江苏省也没把它们单独拉出来单开炉灶。所以真正懂点行政区划管理的人,都知道,这不是随便说说就能糊弄过去。如果真如有些人希望的那样,各地分出县市自己玩,那些省会的脸色怕要更难看。
这一切的由头其实都源自历史。地理学者翻老黄历时,总会提到明清的三级体制。中国幅员辽阔,明清时用“省—府—县”三级,除了少数特例,地方上的管理想加扁平化就等于自毁长城。这里面江南最早形成这种分权模式,苏州周边的数县市一直就是“老底”,谁也改不了。
但有意思的,清末一场大乱子把格局搅乱了。太平天国来了个大洗牌,湘军、淮军红了半边天,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虚,大员在地方都变身“半独立王国”。表面服从,骨子里各管各的。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再强也压不住全局。一团乱麻的民国,谁跟谁保持着表面协议,心里想的还是自己地盘。
章太炎当年给袁世凯支招,其实就是要把各地“省—道—县”收拢,把省的权力再细摊下去,道辖县,县只听“道”,道归中央,这样每省不能做大,地方割据好像就能压下去。可惜最终中央和督军们谁都不肯放权,这制度也就半死不活,落了个名存实亡的结局。后来的“道”、“督察区”,名义上一层层,再也没有实际实权了。
民国遇到的困局,让很多现代问题浮出水面。这么大国家,没有强力中央,谁都能分走一块,所以才有那么多年的天堂地狱。等到了新中国,中央吸取经验,老的专区、地区成了省政府的代表,管理辖区、调动资源都变得强起来。实际上,这种管法和明清的三级体制没本质差别,只是时代变了说法。
不过那时候城乡分治,城市归地级市直接管,农村归专区或地区。这个体制在改革开放之前表现还不错。但时代还是不让人按部就班。八十年代开始,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地级市被赋予越来越大权力。江苏、浙江、广东这些有“郊区县”的城市,管理模式也就在此变形。地级市代表省在管县,省直管范围缩小,这一点并非无足轻重的细节。很多喊直管的人也正是没弄明白,这样一改,人财物从头到尾都还在地级市掌心,县市根本没有什么自主发展空间。地级市的“代管”仿佛名义而已,实质是“全管”,业绩都算上头,经济总量无一例外都攒在地级市账上。这才是现实。
网上质疑声音一波接一波,有人怼“苏州经济其实就是下属县市”,但这些数据残酷得让人哑口无言。2023年昆山单体GDP逾5000亿,常熟、张家港、吴江全是百强县,城区也不弱。可与其说苏州“靠着”郊县发展,不如说苏州和这些县市“连体”,一起搭建了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分工网络。没有哪个城市有了县市就丢掉自我,苏州市区核心区经济、金融、科创、文旅,都是在和郊县协同中突破的。割裂来看,“核”弱,“卫星”强,是伪命题。
当然也不能不说,从另一个角度,县市经济确实为苏州经济“浇水施肥”,但这种依赖不是苏州的短板。实际操作里,市区、县市的科创资源和产业升级是相互流动的,产业链条上“核—卫星”齐头并进。这种模式让苏州这类长三角地级市在全国脱颖而出,也许比那些只剩个核心区和名头的省会更具活力。全国不少县市排名前列,都有类似模式。即使合肥目前全靠主城区,也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效仿。这样说,有点一厢情愿了,也说不定哪天又会有变化。
地方有地方的玩法,全国有全国的路数,同一套制度落在不同土壤上,结果不见得都一样。过去苏州给上海划过地盘,否则现在总量还要大得多。有意思的是有些省会极力打压地级市,自己账面数据差距很大,却还在对外高谈阔论。古人说修改地方政区容易,经济格局却不是随你一点鼠标拍板调一下能顺利运行的。
实际上一市一策,不同城市经济向心力和分工打法各有千秋。放眼全国,没有绝对意义的“本地人本地核”,也没人能抹掉苏州市区融合发展能力。把县市经济和主城区硬拆开,更多只是纸面之争,不落地。再者说即使真全面合并核计,苏州在全国也是前几。数据在那,不必多争。
但一提到“废省存道”的方案就有话题出现。章太炎的主张和当下讨论的那些分省、直辖城市设想几乎是一个意思。看似新潮,实际上和百年前历史影子呼应。其实,现在再琢磨“道”或者分省,又觉得早已经不是历史能照搬解决的问题。谁能保证推倒一级,地方经济、行政就会更高效?资源再分配,也难保证没有新问题冒头。
有时候,历史的路径并不允许随意模仿。哪怕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真的落地,也不见得今天这个局面一定改变。苏州的城市格局是江南数百年经济分工的结果,县市与主城区早成了一体。即使有人不服气,也无力从历史和现实中跳脱出来。
结论其实一点也不复杂,苏州的经济实力就在那里,甩开县市也不是谁说了算。围绕这些,是谁在意气用事,又是谁不肯承认事实?说到底,这座城市早已经和辖区县市一起,织成全国独一份的城市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