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生态修复重塑,水乡风雅焕新颜

江苏苏州,生态修复重塑,水乡风雅焕新颜"/

这是一个关于江苏苏州生态修复重塑水乡风雅的主题,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标题:江苏苏州:生态修复重塑水乡风雅"
"引言:" 苏州,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江南水乡,以其纵横交错的河道、精巧雅致的园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度面临水体污染、生态退化、风貌受损等挑战。近年来,苏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修复为抓手,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系统性治理,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在保护中传承、在修复中提升,成功重塑了其独特而雅致的水乡风貌,让这份风雅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 水环境治理:还“河”以清,还“水”以美"
"系统治理,标本兼治:" 苏州将水环境治理作为生态修复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建立从河道到湖泊的全流域管理体系。运用生态清淤、人工湿地净化、截污纳管、生态驳岸改造等多种技术手段, tackling 水体富营养化、黑臭水体等问题。 "生态优先,自然修复:" 在治理过程中,苏州注重引入生态理念,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例如,在河道、湖泊边恢复水生植被,

相关内容:

2025年夏,全球《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正式授予苏州市“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江苏省拥有的“国际湿地城市”达到3个,数量居全国首位。从颁布《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到全国首创湿地生态补偿政策,累计投入资金超14亿元,这座江南水乡典范城市的湿地保护率已跃升至72.8%。

矿坑生态重生记

在苏州张家港市凤凰镇,一处名为鸷山的区域曾是生态修复的“硬骨头”。长期的采石作业在这片土地留下深达20余米的矿坑,如同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2016年,凤凰镇启动市场化矿山修复工程,秉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通过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利用矿坑天然汇水优势,将废弃区改造成面积3.78万平方米的Ⅱ类水质湖泊。

修复过程中,凤凰镇建立了数字化林业资源信息库,为区域内每一棵有价值的树木都编号定位。同时种植园艺品种180余种,将这片“疮痍之地”打造成集生态、文旅、农旅于一体的开放式市民公园。“以前这里河道堵塞,又脏又乱,连村民都绕道走。”凤凰镇村民王大爷见证了鸷山区域的变化,“现在环境好了,白鹭成群飞来,成了大家休闲的好去处。”

距鸷山不远的肖家巷,十年前还默默无闻。这个仅有73公顷、125户人家的小村庄,在2017年被列入首批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创建示范点后,迎来了发展转机。当地开展“针灸式”整治,对农房建筑及庭院进行微改造。建筑工人灵活使用青砖、青瓦、原木等材料,在保留乡村印记的基础上,改善村民生活环境。老党员肖叙法作为土生土长的肖家巷人,对家乡变化感慨万千:“以前门前都是泥路,不好走。现在路修了,环境好了,活动空间也有了,生活质量显而易见地提升了。”

凤凰镇将生态修复与富民增收深度融合,村民每年可以通过村经济合作社获得土地租金和分红。当地政府还牵头成立创客党支部,通过“文旅早餐会”等方式为村民创业护航。

如今,肖家巷的山、水、田、园、茶元素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构建起餐饮、茶旅、民宿、农业、文创融合的“旅游+产业”体系。

修复后的凤凰镇。图片来源/美丽江苏

全域护水行动

8月6日,苏州吴中区甪直镇澄湖西岸出现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来自前港村、澄墩村等6个村庄的志愿者团队,身着统一马甲,沿湖岸线展开“地毯式”清理。

这场“守护澄湖西岸净美行动”重点清理岸边和水上垃圾。志愿者们手持垃圾夹和环保袋,细致清理烟蒂、塑料瓶、食品包装等散落垃圾,同时深入绿化带、排水口等卫生死角。经过前期整治提升,澄湖西侧沿线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日常活动区域。为进一步增强村民环保责任感,甪直镇决定将每月定期开展净湖行动,使“护湖爱水”从“一时之举”转变为“日常习惯”。

“志愿红”引领“生态绿”已成为苏州生态保护的常态。苏州市创新推出“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公益科普项目,把湿地公园打造成11所湿地自然学校,推进20所中小学建设国际湿地城市联盟自然学校,吸引3万余名学生常态化参与湿地保护。

生态修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8月5日,太湖沿岸居民反映西山附近水域出现大面积黄色藻类物质,当地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工作人员迅速回应,称受台风“竹节草”过境影响,太湖水域出现蓝藻聚集现象。

监测数据显示,8月4日蓝藻影响区域约占太湖水域面积的16%。经紧急处置,5日上午影响区域已缩小至2%,下午进一步降至0.5%,相关部门随即加强沿湖巡查打捞及离岸打捞工作。

与此同时,一项更根本的治理工程即将启动。8月11日,太湖苏州辖区生态清淤一期工程正式启动招标,计划于9月15日开工,2026年8月10日竣工。该工程东太湖吴江标段清淤规模约58.32万立方米,总投资约7228万元,将使用专业设备从根源改善太湖水质。

在张家港凤凰镇,申张线航道整治工程已通过竣工环保验收。全长9.447公里的航道整治期间,施工方通过优化机械选型、规范场地布局等措施,实现废水、废气、噪声及固废全过程管控,完成大临工程复耕复绿。

“守护澄湖西岸净美行动”志愿者团队。图片来源/紫牛新闻

生态红利转化为经济新动能

近年来,苏州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作为压倒性任务,以铁黄沙生态岛、张家港湾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为示范,实施沿江整治项目700余项,新增绿化近5000亩。

永兴村的蜕变是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样本。这个江湾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村落,曾经因河边违建扎堆、江边养家禽导致环境脏乱。2019年,村里铁腕整治环境,拆除违建、清理养殖场,村域内河流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Ⅲ类。村民王大义感慨:“以前江边养鸭场臭气熏天,现在白鹭、震旦鸦雀都回来了,城里人来了都不想走。”

生态留白引来绿色流量。村里成立文旅公司,整合生态园、农家乐、民宿等资源,打造田园综合体。江边人家农家乐老板陈斌今年异常忙碌:“在这里吃饭,生态美景就是一道菜。凭着这道‘看家菜’,来永兴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年来永兴村的市民及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左右。

在太仓沙溪古镇,七浦塘的碧波倒映着明清马头墙的倩影,“梦里沙溪”、古镇数字文化产业孵化基地等项目,让非遗技艺在虚拟现实中重生。太仓市印溪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一河两岸”文旅格局,串联起香塘村的稻田艺术与民宿经济,以及凡山村的传统缂丝技艺文创IP,形成“白天看景、夜间赏灯、四季有节”的沉浸式体验。

站在凤凰镇支山村百亩桃园旁,主干道两侧停满了上海、南通等地牌照的车辆。合作社里,新鲜水蜜桃堆成小山,村干部和志愿者正忙着分拣装箱。曾经靠山吃山的凤凰镇,如今通过护山富山实现了生态价值转化。6000亩水蜜桃园亩均产值达1.35万元,“四季凤凰”旅游品牌彻底打响。

一城碧水映古今,满目青绿绘未来。苏州以“国际湿地城市”为新起点,让生态修复的画笔点染了鸷山的碧波,清澈了澄湖的倒影,也丰盈了永兴村的田园。这不仅是伤痕的愈合,更让丰厚的“生态红利”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使江南水乡风骨在绿水青山中得到赓续与新生。

文/袁昕

资料来源:苏州发布、紫牛新闻、美丽江苏、苏州日报、中国林业网、中国自然资源报、太仓发布

发布于 2025-08-13 16:58
收藏
1
上一篇:浙江家庭苏州七日游,苏州魅力无限,三大亮点深度体验 下一篇:老江苏州之委屈,四大经济省粤鲁浙皆副部级,江苏独占1席,岂不被小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