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记 | 登五台山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做个朝台客

都说“不到黛螺顶,不为朝台人”。游完五台山罗㬋寺、显通寺、佛塔寺,我们就来前往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
一.黛螺顶简介黛螺顶,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始建于唐代,是唐期僧人法念的修行处。始名青峰,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山峰,形如大螺,海拔1700米,垂直高度400多米。相当于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是台怀镇寺庙中最高之处,也是五台山的观景台之一。据说还是乾隆皇帝圆梦的地方。

二.黛螺顶景点黛螺顶,坐东朝西,现存建筑建于明、清时期,中轴线上有:“大螺顶”牌坊、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呈三进院落布局。
“峰高未隐菩提路,愿切方登智慧门”。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攀登黛螺顶,只为体验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觉,也为体验一下五台山浓郁的佛教文化。

上黛螺顶有三种方式,一是从北坡步行走弯弯曲曲的山路;二是登大智路的1080级台阶;三是坐缆车。
当时缆车在维修,没有运营,我们选择从北坡步行走山路上去。
北坡山路,是水泥路,很宽,坡度平缓,路的两边摆有许多地摊,有卖手串的,有卖本地特色小吃的,价格不贵。

我虽不是佛教徒,但对于佛教教义中所宣扬的那种慈悲为怀,教人乐观向善的精神,还是很欣赏的。
一首对联映入眼帘:“此日喜登临青峰远眺五台巍峨清凉世界,何时欣再来螺顶近瞻百福庄严曼殊佛国。”这对联真是完美诠释了我此刻的心情。

左转,一面高大伟岸的“黛螺顶小朝台”石雕画墙,特吸引目光。
雕刻看起来有些新,应该是近年雕刻的,在高高的壁雕墙之上有“黛螺顶”三字,围栏上插有三面彩旗,迎风飘扬。

再摸摸旁边的“佛顶福地”,让自己福气满满。

沿着石雕壁两侧有上行石梯,拾阶而上,登上黛螺顶的观景台。

观景台左右两侧各有一座观景的亭子。
(一)观景亭观景亭,古香古色,汉白玉材质,飞檐翘角,雕工精美,玲珑剔透。
亭檐下悬挂一塑匾“怡心亭”。名如其字,站在这儿远眺,景致大美,的确怡心!

站在观景亭,俯瞰,远处山峦起伏叠嶂,山上深绿浅绿交错,中间一座座寺庙,重重叠叠,五台山寺庙地标白塔,特别显眼。白塔红墙都掩映在万绿丛中,画面和谐玄妙。

(二)”大螺顶“牌坊大螺顶牌坊,一座古色古香的木牌坊,正面题“大螺顶”,背面写“青峰顶”,这都是黛螺顶历史上曾用过的名字。

穿过牌坊,踏石阶而上,就是天王殿。
(三)天王殿天王殿,是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大殿。因与山门和二为一,也称山门殿。
坐东向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

天王殿正门门柱楹联:“半山葱笼半山云,云遮黛螺擎梵宇;五方文殊五方灵,灵蕴青峰渡群生。”
天王殿正门关闭,信徒依旧在门前跪拜。
天王殿两侧配有钟楼和鼓楼。

寺内山门后立有的两块石碑: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另一块立于清康熙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对黛螺顶有较详细的记述,名称的演变以及明成化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都有一一记载。
(四)旃檀殿由天王殿右侧偏门进入寺院,迎面是一座造型如亭似塔,六面六角,重檐攒尖的大殿:旃檀殿。

旃檀殿,是第二重大殿,外观两层,二层匾额“调御大夫”,内为一室,周边有回廊。
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站立像,故此殿也叫站坛殿。

据载,世上第一尊佛像就是用珍贵的旃檀木雕成的佛祖立像,后世就把佛祖立像都统称为旃檀像。
旃檀殿外四周有16幅立体国画,展现的16个佛经故事,讲述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 殿内四周有16幅上党堆锦,形象栩栩如生。
旃檀殿正门楹联:“灵山有道,虽历千难万险等闲视;大翿(dao)无言,但闻法雨希声侧耳听。”
旃檀殿后面就是五方文殊殿。
(五)五方文殊殿五方文殊殿,为第三重大殿,也是黛螺顶的主殿。面宽五间。

五方文殊殿前左侧立有石碑,正面是乾隆十五年冬写的黛螺顶碑记;背面是乾隆五十一年暮春月,乾隆登黛螺顶御笔题诗《跋马至黛螺顶》、《登黛螺顶》等三首,还有《五台赞碑文》碑刻。
五方文殊殿正门楹联:“有佛无佛拜佛求佛可曾欺佛,有心无心扪心问心是否真心;非心宽才明了大智容兼收并蓄,任海阔乃顿然殊能乐允异求同。”
殿内方供五方文殊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五方文殊神态各异,金光夺目,庄严祥和。

五个台顶的五尊文殊像集于一殿,在五台山绝无仅有。黛螺顶也因此名扬天下。
据说,乾隆皇帝曾多次来五台山朝台,不是路难行,就是赶上天气不好,一直也没有登全五台,拜全菩萨,朝台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在这儿看到了长胡子的男观音。据传佛教从印度刚传到中国时,观音就是男身。
如今,走进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遍了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一样,故也叫“朝台”。略有不同的是,人们将登上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到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殿,就称为“小朝台”。
要做到“大朝台”,需要较强的体力和充足的时间。
黛螺顶如同缩小版的五台山,它把五座文殊菩萨像复制塑造后,集中在一起,来到这里朝拜了五座文殊菩萨像,等于玩遍了五座台,所以叫“小朝台”。
(六)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第四重殿,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殿堂。殿面阔5间,歇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

大雄宝殿正门楹联:“山青云白随处可通觉路,松风花语此地尽是禅机;净土清幽一尘不到菩提地,禅关寂静万善同归般若门。”

殿内供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合称三世佛。同时还有帝释天、大梵天、阿难和迦叶,塑像一律为铜质,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参观时佛音嘹亮佛乐悠扬。

殿前南侧有一棵双人合抱,高约30米的樟子松,北侧有一棵树冠奇大的古松,树龄也均在500年以上。
大雄宝殿前这棵“千年不老松”,见证了法念在松树下修禅悟道的经历。也成为乾隆皇帝诗中所写的“阶下千年不老松”。
(七)大智路(1080级台阶)参观完黛螺顶,我们就准备从1080级台阶下山。
据说,曾经从这里的一个洞里挖掘出唐代留下来的文殊、弥勒和散财童子三位佛教人物的铜像,人们都认为这个石洞,就是散财童子修炼的地方。故名“善财洞”。

这1080级台阶被称为“大智路。
大智路是1991年,由台湾宏法寺开证法师捐资50万元,从善财洞背后修建的一条通往黛螺顶的石梯路,共1080台阶,全长508米,宽2.2米,全部用青石铺成。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路题了路名:“大智路”。
据说,这些台阶的设置也有深刻的含义。佛与众生分为10类,即十界,佛教认为,众生烦恼众多,最主要的烦恼108种,所以在佛教种又有“百八烦恼”之说。
十界,108种烦恼,构成了黛螺顶的1080级台阶,每踏上一级台阶就能帮助众生减去一种烦恼,并增添智慧。
走下这1080级台阶,看到虔诚的佛教徒,有的三个台阶一拜,有的一个台阶一拜,有的五体投地的拜。他们目不斜视,心无旁骛,一起一伏,叩拜心中的信仰。让我感动,心生敬意!

究竟是什么样的信仰,让他们如此谦卑却又如此虔诚?又是什么样的吸引?让他们心生敬畏却又义无反顾!
他们是内心强大的人,一步一步,把自己沉重的肉身挪向那理想的天国。
他们诚心叩拜,不单单是求得菩萨护佑,求得佛法加持,更是求菩萨指引,向佛学习,以求脱离贪求执念、脱离烦恼痛苦。
所谓大智,绝不是生活中的小聪明,抛弃烦恼,超脱红尘,心有信仰,活得知心明性,才是大智!拜倒在大智路上的这些信众,心中有信仰,所以脚下有坚定,他们才是真正的拥有大智的朝台人!
边走边悟,20分钟后就走下了1080级台阶。
都说“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客”,如今登了黛螺顶,我也算朝台客了。
不管选择何种方式到达黛螺顶,我相信那颗虔诚的心都不会变。若有这三步一拜的朝拜精神,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记得文末点亮在看,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