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权
国庆宣平山中二日游的最后一站是千年古刹清修寺。
清修寺坐落在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清湖村,是宣平境域最古老的寺院,目前为金华市级风景名胜区。清光绪《宣平县志》载:“清修寺,在县东十五里,晋太和中,原有招提。梁大同三年,僧普照重建。”即早在晋代太和年间(366--371),民间就在此建有寺院,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到了梁代大同三年(537),由僧人普照重建,正式成为官方寺院。此后,历代多有修葺、重建,现存大雄宝殿建于康熙55年(1716)。寺院鼎盛时期,占地面积1600余平方米,建筑50余间,良田200余亩,山场寺产丰饶。清末有寺僧十余人,下辖宣平十余座寺院。“寺前石溪一带清奇可爱。又有八景:云峰山、青龙坛、伏虎岭、双眼池、白石溪、天然井、螯鱼背、圆通岩。”(《宣平县志》)
由于昨日松溪水库看望老龙回来,投宿周处麻铺弄的雷家民宿已经有点晚,加上雷家民宿主人雷玉林热情好客,既好酒好菜招待,又陪吃陪聊到深夜,结果我们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多钟才醒来。于是,匆匆起床,用过早餐,告别雷玉林,即向清修寺进发。
在青山绿水间的山乡公路行驶十来分钟,我们便来到了清湖村。在溪边路旁停好车,见边上已有几辆小车停泊,看来已有游客比我们先行到达。站在溪边南望,一条幽深的山垅伸向远方,有良田村舍,两边山上树木葱茏,恍惚有一种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觉。曾在清修寺云华初中执教十年的潘美进告知,若在北面登高远眺,但见莽莽括苍山余脉由南向北绵延至下宝尖,再如游龙般一路向北蜿蜒至清湖村,突然收势停住,形成一座灵秀的云峰山。千年古刹清修寺,就坐落在云峰山东边山脚。

美进熟门熟路带我们来到清修寺。清修寺背依云峰山,山门多年前被拆除变成通道,如今只剩下大雄宝殿和观音堂。大雄宝殿门楣上书有“清修禅寺”四字匾额,门前有一对石狮,石狮后有一石桥直通大雄宝殿门前,桥两边各有一水泥栏杆围成的放生池。进入大雄宝殿,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内部正在装修,殿柱之间搭满脚手架,佛像用塑料布蒙着。我们只能从脚手架的空档中去观看雕梁画栋、藻梲文榱,窥斑以见豹,感受一番清康熙年间梵宇的华丽与恢弘。古人描写清修寺“殿杰两廊,雄丽一方;像设中座,天人瞻仰;钟鱼梵呗,应动山谷”(《宣平县志·重建清修寺序》)的情景,也只能有待下次游览再作领略了。
我们向后殿观音堂走去。美进边走边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观音堂曾被拆除改建成云华初中的大会堂和厨房。1999年学校撤并后,民间募资在原址上重建了观音堂。来到观音堂,但见梵宇焕新,烛室祥光,旃檀馥郁;观音塑像,宝相雍容,璎珞庄严。只是时间尚早,也可能是大雄宝殿正在装修,香客不多,显得有些冷清。
从清修寺出来向东走不到200米,有一小山包,状若鳌鱼出水,是为螯鱼背。螯鱼背东临白石溪,溪水清澈见底,水中有鱼游翔,水底白石磷磷。隔溪相望有两块巨大岩石,长二百余米,高百来米,形如两只巨大的田螺爬行进溪,人称“双螺入溪”。岩壁上从南向北依次有“水月通禅”、“水木清华”、“花溪”、“双清”等摩崖石刻。白石溪西岸、螯鱼背东侧有一棵600余年的古香樟树,枝叶疏朗,树干横斜,宛如虬龙伸向白石溪东岸,风光旖旎,意境幽美。清人刘正路曾有诗吟咏此处风景:“东海骑鲸兴太豪,扬州跨鹤梦徒劳。何如直上千峰顶,得意居然蹑巨鳌”(《螯鱼背》),“古樟树下水平堤,隔岸人家夕照西。白石磷磷清见底,牧童牵犊过前溪。”(《白石溪》)

古樟北侧有一廊桥横架白石溪上。我们过螯鱼背,来到廊桥,上面已有不少游客在此观光拍照,其中有来自金华、衢州等地的自驾游者。一对金华夫妇告知,他们从抖音视频上看到清修寺的风光之后,十分向往,于是趁国庆假日从安地水库经白姆一路驾车导航来到这里,想不到实地的景致比视频更美,这里简直就是一处世外桃源。他们说,游玩清修寺之后,准备再去探寻附近的皮子源秘境,问我们该怎么走?
此时,我的高中同窗好友、清湖村人徐子忠和他的妻子叶美菊闻讯赶来邀我们去他们家喝茶。子忠热情地为金华游客指明了去皮子源的驾车路线之后,就陪同我们一起游览并当起了导游。他告诉我们,这座廊桥是近年开发乡村旅游振兴农村经济中新建的,以前都是走石蹬过白石溪。卓月好奇地问道:“叔叔,这条溪叫白石溪,怎么岩石上又刻着‘花溪’呢?”子忠说,这条溪里的石头呈白色,自古就叫“白石溪”。又因为每年春季樟树开花时,溪水里落满了樟树花,还有上游两岸漫山的杜鹃花,也会飘落到溪水中顺流而下,于是后人又把它叫作“花溪”。岩壁上这些摩崖石刻,是抗日战争时期刻上的,“水木清华”由时任金华行政督察专员李楚狂题写,“水月通禅”由时任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题写,“花溪”、“双清”由时任浙江省政府秘书詹世骝题写。接着,子忠给我们讲述了清修寺在特殊年代的一段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政府曾拨款在清湖村清修寺北边田野建造了10座平房作为“避寇别墅”,当地民间统称“十栋屋”。1940年,浙江省民政厅迁驻清修寺办公,全省相关卷宗藏于清修寺对面的灵岩山圆通岩洞穴。金华沦陷后,省民政厅迁往龙泉八都山,部分卷宗仍藏在圆通岩洞穴。1942年,金华行政督察专员李楚狂率部把专员公署迁至清修寺和“十栋屋”,并带有浙江省保安独立第四大队的三个中队,部队驻扎在附近的金川、清湖、千秋坞三个村。不久,金华师范学校也迁至清修寺附近办学。一时间,宁静的清修寺突然变得紧张繁华起来。期间,专员公署在此美化驻地环境,建公园,造哨亭,筑假山,树木牌坊,种植花木,还别出心裁,在古樟横斜的巨大枝干上绑扎栏杆作桥,供行人扶栏杆过溪到对岸游览。直至1945年,日寇投降,金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才撤回金华办公,清修寺重归于往日的清净安宁生活。

“那些‘十栋屋’呢,在哪里?”子和问道。
“1971年到1999年,云华乡政府在清修寺办了近三十年的云华初中,那些房子全被拆除建了校舍和民房。”子忠。
志坚追问:“一栋也没有保留下来?”
美进接过话头:“一栋也没有保留下来,最后一栋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的。当时人们说,国民党官员在这里就像度假,追求风花雪月的生活,没有给当地老百姓办过一件实事,他们的老房子留他干什么?于是全拆了。”
我们觉得有些遗憾,虽然旧政府官员偏安一隅,没有在此为老百姓办过实事,但清修寺、清湖村毕竟进驻过当时金华的最高首脑机构,寄托着金华八县数以百万计的同胞抗击日寇、收复山河的希望,清净祥和的佛门圣地和偏僻宁静的小山村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本不该由它们承载的历史使命,这里应该保留抗战时期的建筑遗址,并立碑勒石以记其事,让它向后人诉说那段日寇侵略我国土、蹂躏我国民的耻辱历史,使我们的子孙万代牢记国耻,并懂得一个道理:国家与人民共命运,国泰方能民安;一旦外寇入侵,国家蒙难,山河破碎,人民遭殃,天下再无世外桃源,更遑论安居乐业!(本文图片由沈卓月拍摄)
作者简介:沈志权,教授,发表出版散文、小说、文论、专著200余万字,现居杭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