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亲述援外历程,患者信赖,看诊中国医生成为国际共识
中国医生分享他们在海地援助的经历,表示当地患者已经普遍认为找中国医生看病是一种值得信赖的选择。这一共识的建立,得益于中国医疗队的专业素养和辛勤付出,以及他们为当地人民提供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支持。
以下是一些关键点,概括了中国医生在海地援助的成果和影响:
"专业素养赢得信任:" 中国医疗队的医生们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为当地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信任和赞誉。
"医疗服务改善健康:" 中国医疗队在海地建立了医疗设施,开展了义诊、手术、培训等活动,有效改善了当地人民的健康状况。他们还带来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
"文化交流促进理解:" 中国医疗队的 presence 不仅带来了医疗服务,也促进了中海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医生们与当地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成为了友谊的桥梁。
"普遍共识形成:" 经过多年的努力,找中国医生看病已经成为当地患者的普遍共识。这体现了中国医疗援助的成果,也展示了中国医疗队的精神风貌。
中国医生在海地的援助经历,是中非合作共赢的典范。它不仅帮助了海地人民,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医疗援助,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相关内容: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电 题:中国医生忆援外经历:当地患者找中国医生看病已成普遍共识
中新社记者 李纯
“这几年随着援助力度的增大,中国医生和非洲的友谊在进一步筑牢、进一步深化。现在在当地,很多患者找中国医生看病,已经成为他们的普遍共识。”在1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援外医疗队代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外科主任李俊升说。
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和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开发布了2023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9名个人和中国援外医疗队入选。在18日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俊升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代表,讲述了参与对外医疗援助的经历。
在卢旺达马萨卡医院工作期间,李俊升遇到一位患者。这名18岁的孤儿后腹膜长了一个纤维瘤。由于瘤体非常靠近下腔静脉,当地医院认为风险太大,没有进行手术。得知马萨卡医院有中国医疗队援助,患者便前来求医。
“这么年轻,如果现在不手术,他将来没有出路。如果手术了,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能正常,我们觉得这个风险值得担当。”李俊升说,中国医疗队精心准备,经过3个半小时,成功将瘤体与下腔静脉分离。术后经过消炎、换药治疗,病人很快康复。
出院时,这名患者非常感动,在中国医疗队员的手上写下一行字。“我们找当地医院的护士问了一下,”李俊升回忆说,“意思是‘非常感谢你们,中国医生,是你们给了我生的希望’。”
2007年至2022年间,李俊升6次赴卢旺达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援助,共诊治患者1.2万余人次,完成手术2500多人次,救治危重症患者200人次。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们克服工作条件艰苦以及气候、环境、饮食等方面的不适,出门诊、查病房,值守24小时全天候急诊,开展高难度手术,填补了当地医疗技术空白。
“有时候我们为了抢救生命,根据当地医院的实际情况,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李俊升介绍说,医疗队员们会使用自制腹带为术后患者保护腹部,为骨折患者自制牵引架,没有加压输液器就用自己的双手加压输液,“想尽一切办法救治患者”。
在他看来,友谊也在医护合作中逐步积累。当地民众看到,中国医生都是实实在在、真心真意为患者治疗,彼此在心灵上就达成了一种默契。
数据显示,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已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极大提高了受援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这么多年援外医疗,最大的感受就是,祖国的援外医疗事业实实在在为非洲老百姓解决了很多健康问题,把精湛的医疗和服务送到他们家门口。”李俊升说,人心都是相通的,“你真心真意帮助他们,他们会知道的”。(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