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月潭水库无需泄洪?揭秘“它”背后的神奇功力

为何日月潭水库无需泄洪?揭秘“它”背后的神奇功力"/

日月潭水库之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泄洪,其关键在于水库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天然形态",而这正是由形成日月潭的"水社大坝(Shu社大坝)"所决定的。
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水社大坝的位置是关键:" 日月潭的水社大坝并非建在潭水最深处,而是建在潭水相对较浅的"北入口处"(水社口)。 这意味着大坝拦截的主要是流入水社溪的水流,以及潭水北半部的面积。
2. "天然水道有限:" 由于大坝建在入口,当上游来水过多,水位上涨时,大部分的洪水水量会直接冲击并可能漫过这个相对狭窄的坝前区域。 水库的南半部(伊达邵)通过狭窄的伊达邵水道与北半部相连。这个水道非常狭窄,其过水能力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巨大的洪水流量。
3. "“它”的功劳——水社大坝的“瓶颈”效应:" 正是水社大坝这个"“瓶颈”"结构,起到了天然的"防洪作用"。它限制了洪水进入水库主体(特别是南半部)的速度和规模。 当上游发生洪水时,大部分

相关内容:

日月潭为全台最知名的观光景点之一 (图/本报资料照、沈挥胜摄)

日月潭作为台湾仅次于曾文水库的第二大湖泊,同时周遭拥有美丽的景色,更是南投人的水源命脉。但不少人也有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日月潭从来没有泄洪过?日月潭管理处给出答案。

日月潭管理处在脸谱网上分享文章表示,日月潭一样有排水机关设计,但与一般泄洪的设计不一样,而是采用了与一般家庭洗手台溢水口差不多原理的“溢水井”,位于离水社坝堤北面不远的地方,靠马路的湖边,有个混凝土呈漏斗形的建筑就是。

溢水井是以十二边型、中间呈漏斗形为造型的一个深洞,透过一座小桥将塔体与湖岸连接,建物周围分别有十二个切面,贴进水面的地方漏空,塔顶有栏杆;经过多年风吹雨打的洗礼下,已经变为灰黑厚实的颜色,被当地人称为“天井”。

溢水井为日本人建坝时,为防止日月潭水位太满而溃堤时所做的工程,可将过多的余水引至水里溪排出。只是现今已经甚少使用,因为日月台发电厂负载不断增加、加上明湖、明潭抽蓄发电厂完成后,日月潭水位就再也没也超过溢水线,也就没有机会使用到了。

发布于 2025-08-12 03:12
收藏
1
上一篇:你绝对猜不出的十道脑筋急转弯,太经典了!挑战你的智慧极限 下一篇:紧走慢走阅台湾,一场深度文化之旅(32站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