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奇谈,37年考生未答完卷竟中进士,这背后的故事你可知?

唐诗奇谈,37年考生未答完卷竟中进士,这背后的故事你可知?"/

我们来聊聊“唐诗与考试”这个系列的第37期:"考生没答完卷也能中进士,你信吗?"
这听起来确实有点不可思议,但还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科举考试的某些特定环节或特定情况下。要理解这个,我们需要先了解科举考试的基本流程和特点。
"科举考试有多“严苛”?"
唐代的科举考试,尤其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后一关),理论上是非常严格的。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是几天)完成指定数量的策论题目(有时是诗赋),字数、格式、内容都有要求。考官阅卷也极为审慎,力求公平。
"“没答完卷也能中进士”可能发生在哪些情况?"
虽然“完全不答就中”的可能性极小,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理解为接近或类似这个说法:
1. "“落卷”后的特殊情况(最接近):" "落卷(Luò Juàn):" 指考生试卷被认为不合格,直接淘汰,不予阅看。落卷的数量通常有定额。 "“落卷”中的“恩科”或“优卷”:" 在某些年份,或者某些被认为特别优秀的落卷,皇帝可能会特别下令,让主考官或阅卷官重新复核。如果发现这些落卷中竟有“真才实学”,甚至某些考生可能因为时间太紧,

相关内容:

在唐代,有一年的进士科考试结束后,一个落榜考生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找主考官张谓讨教。张谓读了他送来的一首诗后,不由有些后悔不及,认为自己眼光不准,遗漏了一位优秀人才。他对那位考生说,“你这首诗展现出来的功力,以后必将会发挥作用的(‘所投六韵,必展后效’)。我劝你不要灰心,回去好好复习,明年从头来过就是。”在唐代,考生向名家递送应试练习作品,叫做“投行卷”。

那位考生的那首受到张谓好评、题为《下第献座主张谓》的六韵诗,是这样写的:“謇谔王臣直,文明雅量全。望炉金自跃,应物镜何偏。南国幽沉尽,东堂礼乐宣。转令游艺士,更惜至公年。芳树欢新景,青云泣暮天。唯愁凤池拜,孤贱更谁怜。”这首诗的核心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学识能力,也有报效国家的志向,但由于出身低贱,所以屡遭埋没,怀才不遇。“座主”,是指主考官。

转过年来,那位考生又报名参加了进士科考试,主考官还是张谓。在试帖经考试时,那位考生憋了半天,却没有写出一个字来。巡视考场的张谓发现了这一情况,就问那位考生为何不抓紧答题。那位考生很老实地说,自己读书不够多、背书更少,试卷上的题都不会,答不上来,要不干脆弃权算了。不忍心让这位有才考生再度落榜的张谓,就又行使了一把自由裁量权。他对考生们宣布道,试帖经答不上来的,可以以写命题诗替代,并给出了命题诗题目《天津桥望洛城残雪诗》。天津桥,是东都洛阳科举考试发榜之处。

张谓此举,倒也不算很离谱,因为他面对的是全体考生,而不是仅仅照顾那位考生一个人。有人撰文称,那位考生是因为字写得不好,怕难入考官法眼,所以才要打退堂鼓。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把试帖经这种考试形式,误认为是临字帖考试了。试帖经考试的要求,前面已有简要介绍,此处不再多言。

那位考生虽然擅长写诗,但却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主儿,笔头子不快。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的他,熬了大半天,快到天黑完场了,才憋出四句诗二十个字来。眼见不能按规定要求答完试卷,那位考生只能无奈交卷。他愁眉苦脸地对张谓说,“主考官大人,我反应太慢,实在没办法按要求完成命题诗的写作了,勉强只凑了这么四句,怕是枉费了主考大人的一番好意。”

张谓接过那位考生的试卷一看,不由连连叫好。他对那位考生说,“这不就是一首上佳的五言绝句吗?再多写就是多余的了,还要什么六韵八韵啊。你就放宽心回家等好消息吧。”考试中“再多写就是多余的”这种话,本书已经是第二次出现。所不同的是,前一次是出自考生自己之口,这一次是出自主考官之口。而到了发榜之时,那位考生果真就榜上有名了。

那位考生试卷上的四句诗,是这么写的:“新霁洛城瑞,千家积雪寒。未收清禁色,偏向上阳残。”从五言绝句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一首意思比较完整,也有较佳意境的作品。但从考试的角度看,就是一份未完成的答卷。张谓将其视为完整答卷,并且没有影响那位考生的录取,应属违规无疑。而这一考场违规行为,居然成就了一段科场佳话,多少折射出古人制度意识的缺失。

这段趣事,发生在大历九年(774年)进士科考试期间。那位被主考官张谓格外关照,并最终得以录取的考生,名叫阎济美。而阎济美的籍贯及出生年份,史载不详。

虽然在录取阎济美的问题上,张谓过度行使自由裁量权有所不当,但总体而言,他称得上是一位好考官。天宝二年(743年)进士及第、做过礼部侍郎的张谓,共担任过三届进士科主考官。在工作中,张谓不问门第,唯才是举,拔擢了不少出身寒门的有识之士。张谓主持科举考试的所作所为,深受朝野好评。

张谓还是唐代的知名诗人,与李白交情极佳。他的名作《早梅》,古往今来被很多人所喜爱:“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在生动描绘出梅花风姿的同时,把村路溪流边迎着寒风开放的洁白花朵,视作枝头尚未消融之残雪,巧妙地烘托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张谓虽然有所违规,但没有看走眼,阎济美确实是个挺不错的政府官员。他的早期从政经历,史料记载不详。为政中后期,阎济美做过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刺史、华州(辖区为今陕西华县一带)刺史、福建观察使、浙西观察使这样的地方大员。在地方任职期间,阎济美为政清简,宽厚待民,减税轻赋,政绩官声颇佳。阎济美也算是唐代朝廷大员之一,官终工部尚书。

阎济美是个高寿进士,活了九十多岁。这在古代的进士之中,比较罕见。

壹点号谷荻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发布于 2025-08-11 11:58
收藏
1
上一篇:钟振振教授清词新解系列(五),探幽发微,古韵今声交融映 下一篇:家有男孩,取名指南,惟愿卿安,寓意深远的好名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