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枕山襟海
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是马可·波罗笔下盛赞的东方大港
从陆地走向海洋
从历史走向未来
积淀千年的文化
在这里熠熠生辉

世遗之城泉州古城一角。(资料图)陈英杰 摄

2021年7月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的泉州
坐拥世界遗产1个(遗产点22处)
国家级文保单位44处
世界级非遗6项
国家级非遗36项

千年古城泉州,蓝天白云与东西双塔、红砖古厝、绿树成荫、现代城市建筑交相辉映,宜人景色,美不胜收。林升 摄
在泉州
世遗点在家门口、在生活里
漫步泉州古城
穿过西街的小吃特产和市井人声
行至“紫云屏”影壁
开元寺随之映入眼帘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条街”
这句诗是泉州古城的真实写照
双古塔就是开元寺的“镇国塔”“仁寿塔”东西双塔
代表了13世纪
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先进水平
是泉州人民的骄傲

俯瞰泉州开元寺东西塔。陈英杰 摄
作为泉州人精神栖居地
开元寺文物史迹众多
除了东西塔
还有大雄宝殿、“紫云屏”石刻飞天乐伎、藏经阁、檀樾祠等
千百年来
一代代泉州人如数家珍
宋元时期
泉州掀起修桥热潮
跻身中国古代四大名桥的洛阳桥
便建于此时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处是游客来泉的重要打卡地之一
漫步在洛阳桥上
放眼望去
洛阳江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
桥身的石板经过岁月的洗礼
显得古朴而沉稳
桥两岸郁郁葱葱的红树林
与古桥相映成趣
近年来
泉州陆续完成洛阳桥两侧清淤
桥南古街、洛阳古街改造等环境整治工作
并制定了相关文物保护巡查制度、
文物保护村规民约、监控监测平台等措施
实现了对洛阳桥全天候、全方位的保护

这是2023年11月19日拍摄的泉州洛阳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
文化遗产是
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今年7月
《泉州市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利用
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发布
此前
《福建省“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
等6部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
进一步促进和规范
泉州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

多元是
泉州又一鲜明的城市特质
千年来
泉州以它独有的方式诠释了
“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独特韵味
在岁月的洗礼中
孕育出了如今这道
原汁原味的闽南生活风景线

泉州古城一景。苏绪 摄
“在泉州这座神奇的城市,竟然能在一条街区甚至一座寺庙内,同时容得下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天主教等不同宗教,实属世界罕见。”
近年来
泉州频频吸引专家学者、作家文人
组团前来考察采风
不少人为泉州多元包容的
城市文化特性所惊艳
宋元时期
泉州凭借包容的文化态度
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
庞大的水陆复合交通运输体系
发达的手工业
杰出的航海和造船技术等元素
在传统的中华农业文明大国中
开辟梯航万国、舶商云集、
多元繁荣的世界大港
泉州由此成为
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的杰出典范
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
重要枢纽和节点城市

丰泽蟳埔的渔船驶出泉州湾。陈英杰 摄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设在泉州
多元包容的文化基因
已融入泉州的城市肌理
因此
泉州也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等美誉

泉州蚵壳厝的建筑样式国内少有。陈起拓 摄
行走在泉州的港口码头、街巷村落
仿佛打开一扇扇“任意门”
产生时空、地域的交错感
千米长的涂门街上
府文庙、清净寺、关帝庙比邻而居
古村老巷里
南洋风的番仔楼
海蛎壳为建材的蚵壳厝星罗棋布
市井乡间
闽越遗风拍胸舞
奇而不俗的惠女服饰等独特民俗
传承至今
……

后申遗时代
泉州深入挖掘千年文化的深厚魅力
找准文化和旅游的契合点、连接点
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
文旅迎来快速发展时代

泉州清源山。图源:中国清源山
泉州被赞誉为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清源山亦不遑多让
“满山都是文化,满山都是历史”
是清源山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
文化与旅游的脉搏
宛如山间缭绕的青烟
它们相互缠绕、交融
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清源山老君岩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老子石雕。图源:中国清源山
老君岩是许多游客到清源山游玩时最常去的一处景点
今年国庆期间
“欢度国庆 清源有‘戏’”
特色主题活动在泉州清源山举办
老君岩前
少林武术、掌中木偶、南音等
沉浸式表演轮番上演
书法、簪花围、文创、美食……
在老君广场
和老君文创馆附近举办的文化市集
则让市民游客体验到
泉州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地道美食小吃
在泉州
总要赴一场簪花的盛宴
在泉州湾入海口处的蟳埔渔村
作为蟳埔女传统装饰的“簪花围”
火爆“出圈”
据悉
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头饰即簪花围便是当中的民俗之一
漫步在蟳埔村
古街巷陌
处处是头戴簪花的游客
远远望去
就像是座“流动的花园”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泉州市蟳埔村码头边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簪花热潮的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和推动
据泉州文旅局提供的资料显示
泉州从住宿扩容、交通优化、
市场管理、投诉处理及服务提升
五个方面入手
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作为“活着”的古城
古老的建筑、艺术、风味
与现代的生活方式
在泉州融合、碰撞出无穷魅力
以文塑旅更多元
以旅彰文更精彩
带动泉州文旅不断“破圈”
泉州的成功经验表明
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不仅能够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旅行体验
也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注入了新的活力

泉州中山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半城烟火半城仙如今的泉州正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契机扬帆起航,驶向新的航程
第28届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年会
正在进行时
点击图片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

(部分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新闻社、消费日报、中国经济周刊)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