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字读音(bǎo),指土筑的小城或用于防御的坚固建筑物
堡,《广韵》“博抱切”,今音应读bǎo。“堡”字读音(bǎo)时,意思有两个,一个是指军事防御用的坚固建筑物,比如碉堡、堡垒、桥头堡;另一个意思是用土石筑成的小城。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机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明朝初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赶走朱元璋确立的建文帝,建文帝逃出南京避难贵州,在此地一溶洞中睡了一夜,明神宗时期的贵州副都御使郭子章,为之题写“见龙洞”三字刻于洞壁,当地又设有屯堡军事建筑,龙洞堡(bǎo)因之得名。1997年5月,在此地建成机场,称龙洞堡(bǎo)机场。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机场公交车站上龙洞堡的注音
龙洞堡这个地名,在贵州、重庆、湖南有30余处。西宁曹家堡(bǎo)国际机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东南方向海东市下辖的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寨乡,地处湟水北岸,建于1931年,其前身为西宁乐家湾机场,现定名为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机场名,源于机场所在地曹家堡村。
▲西宁曹家堡(bǎo)国际机场标识牌
欧洲一些历史悠久的带有“堡”字的城市,如哥德堡、圣彼得堡、爱丁堡、勃兰登堡、君士坦丁堡、斯特拉斯堡等,意译为中文“堡”读“bǎo”,无一例外。“堡”字读音(bǔ),堡子(寨子),有城墙的村镇,多用于地名
“堡”读bǔ,用于地名。比如,堡子,就是指有围墙的村镇,泛指村落。堡镇(bǔ zhèn),是上海市崇明区的一个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比如说始建于清代的云林寺。
▲上海市堡镇中路标识牌
历史上著名的革命圣地瓦窑堡(bǔ),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元初依山建堡,原名“望瑶堡”,后因此地产煤炭而烧制砖瓦的窑特别多而转名瓦窑堡。陕北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的俗语。清雍正《陕西通志》载:明代建为方城,已名瓦窑堡。《关中圣迹图志》载,瓦窑堡,“在安定东三十里。元初建,因山为堡。明季,‘寇’数至,邑人郭永治守御有方,堡赖以无恐”。元、明、清三代至民国时期,皆为边塞要冲,屯兵设防,屡经修建,逐渐成为陕北名堡,享有“天下堡,瓦窑堡”之誉。以中共瓦窑堡会议而全国知名。根据 1985 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制定并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用例说明,此处“堡”字的正确读音是“bǔ”,取的是“有城墙的村镇”(泛指村庄)之意, 不读pù或 bǎo。《现代汉语词典》:“堡bǔ,堡子,多用于地名,吴堡(在陕西),柴沟堡(在河北)。”吴堡,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以境内有五个土堡,命名五堡,后谐音成吴堡;另有一说,此地曾住吴氏人家财丰物广人强,并建堡子居住而得名。宋初(约960年)得名,沿用至今。陕西省榆林市有吴堡县,堡读bǔ,当地人方言把堡读pù。
▲吴堡火车站带拼音标识牌
河北柴沟堡(bǔ): 柴沟堡镇系怀安县县城所在地。柴沟堡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筑垣建堡,置边防营垒 要寨“砦(寨)沟”,并围筑土垣,奠堡城雏型。辽代将“砦沟”改称“柴沟”,因盛长灌木丛林足资柴用而得名。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太祖克西京(大同)占怀安,“柴沟”为金所省,置基层行政机构“柴沟忖(社)。公元1952年建镇。2005年,柴沟堡镇被列为全国重点城镇。“堡”字读音(pù),用作地名
“堡”读pù时,多用于地名,通“铺”,本为驿站,今多用于古驿道边上的地名。古代设置驿站的地方后来多发展成为村镇。十里堡(pù)镇,北京市密云区下辖镇。清康熙五年(1666年)最初杨姓迁此建村。因该地曾立有距县城十里的里程标站牌。且东傍又设过刘野站的驿铺,距县治衙门口(现市大会堂前)十华里,故取村名十里堡。十里堡(pù)镇人民政府驻十里堡村。马家堡(pù),位于北京西南方向,隶属丰台区,曾是北京城最早的火车总站。马家堡原名马家铺,“铺”通“堡”,读音由此而来。十里堡(读音:pù,同“铺”)社区隶属于于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为什么堡读“pù”,而不读“bǎo”呢?
▲北京地铁6号线十里堡(pù)站
“铺”是和元、明、清时期的驿站相辅而行,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机构,曾称“急递铺”。如今一些地方的“五里铺”,有的写作“五里堡”。故以“铺”命名的村落,多沿古驿站而成线。十里堡村落距朝阳门十里,故名“十里铺”。从《康熙通州志》和《民国通县志要》的记载,该地名一直是用的“铺”字。解放后才改为“十里堡”。双城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据《中国地名辞源》:因辖境东南有两座金代古城(达禾寨、布达寨)得名;另据民国魏声龢《吉林地志》:旧有土城二,故名。双城堡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二月,堡字在这里要念pù。
▲兰棱站与五家站之间的双城堡站
双泉堡,北京地名,位于海淀区东部。元代曾在此设双线局,明代称双线铺,为铺递的意思。清吴长元《宸垣识略》上云:“双线铺,明景泰元年(1450)筑。”清乾隆年间,当地称之“双泉铺”。因此地有关帝庙,“庙外有古井,泉味清甘,水高于地,溢而为涧,土人因指为双泉”。民国年间将“铺”改为“堡”。民国二十一年(1932)《北平自治区坊所属街巷村里名称录》记为“双泉堡”。
▲双泉堡汽车站带拼音标识牌
新疆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地处乌鲁木齐市郊西北。1939年正式通航。1970年的时候扩建的,把名字改成了地窝堡国际机场。早在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在新疆屯田建堡,挖地窝子居住,形成了“地窝堡”这个地名。机场的名字来源于此。根据历史、地域文化和当地人语言习惯,“堡”常读作 “pù”。2024年7月23日,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外公开征求意见称,经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研究,拟同意将“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更名为“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更名原因是,机场名称一般不适合使用容易造成误解的多音字。机场、车站命名,采用“以所在地”命名的方式是惯例。机场、车站命名中带多音字“堡”字,当然也就受到地域文化、方言的影响,显得个性十足,但如果不了解地名来历,也极易读错。-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