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街头巷尾,恰似城市跳动的脉搏,无不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漫步其间,总能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气息。每一块砖石、每一道转角,都沉淀着这里独有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珍贵记忆。本期探店,走进【建设路】。和华仔一起,探寻成华的小街、小店、小日子......

天还蒙蒙亮,建设路便热闹起来。滋啦一声,金黄的油条在油锅中舒展;蒸笼里升起的白雾带着肉香,混着豆浆的醇厚在晨风中飘散——这些地道的滋味,像是总藏在那些天亮前就开张的铺子里。
真心九龙王锅魁 冒节子肥肠粉
成都人对肥肠粉的热衷程度,不亚于面。记得小时候老汉儿清早八晨就要出去吃肥肠粉儿,他说早上嗦完一碗,顶饱,一天上班都精神了。要说成华这一团转,哪家肥肠粉好吃,作为爱好者的他推荐了建设路这家看起特别地道的馆子,后面还附带了一句:“小时候就带你去吃过,记不到了嗦?”

凌晨四点,天还黢黑,店里的第一锅肥肠粉就开始打起了。“每天凌晨五点钟,店里准时有吃。”老板钟姐有点小骄傲地介绍道,这家开了三十多年的店,每天的粉都坚持现打现卖。说话间,钟姐又准备开始打下一锅了。她把调好的红薯粉团放到钻满细孔的瓢中,手掌轻拍,乳白的细浆漏入滚水锅中,瞬间变成透亮的粉条。“这个但怕还是要点技术哦!”华仔打趣道,“打了几十年了,拍的时候肯定要掌握技巧,老买主都开玩笑喊我‘一代宗师’。”钟姐说。

一边炉火正旺,另一边锅气蒸腾,冒起节子。用鸡、葱、姜等最基础的调料熬制的高汤煮新鲜肥肠、节子,肥肠炖到透白,鼓胀饱满,在滚烫的浓汤中轻轻颤动。一筷子挑起,香味直往鼻子头钻。


下单后,打好的粉条再下锅烫一两分钟捞起就刚刚好。用最原始的白碗装粉,有种“魂穿”小时候的感觉。碗底垫上豆芽,面上码起颤巍巍的肥肠,最后撒把翠绿的芹菜末,上面漂着层红艳艳的海椒油,光是看起都要分泌口水了。现打的粉条有种可以不用过嘴巴的轻盈,弹性十足却不容易断,滑得也像是几乎不用咀嚼就顺着喉咙往下溜,又烫又鲜,逼得人直哈气。

肥肠和节子吃起能感觉到洗得比较干净,炖得软糯但又不失韧劲,肥肠特有的那股荤香,越嚼越香。节子则是外皮绷得紧,里头却吸饱了汤汁,咬下去先是弹牙,接着是“噗呲”一声爆汁,麻辣鲜香瞬间在嘴里绽放。

嗦粉肯定还要配锅盔才完美,门口的九龙锅魁从ruá面开始到出炉,整个流程都可以“观摩”。锅魁先煎后烤,在煎锅里看起油爆爆的,放进下面的炉子烤制后,更多的是酥脆和鲜香。一口下去,酥得要用手接到吃,生怕渣渣掉到衣服上。

华仔私藏的“豪华吃法”分享:一碗肥肠粉+一个节子,再买一个锅魁。我是不是对自己有点太好了?
陕西王记肉夹馍 正宗陕西味道
作为“碳水之都”的西安,除了各种面食,馍也是一大特色,肉夹馍、菜夹馍、土豆片夹馍、擀面皮夹馍…...陕西人,你们也吃得太好了!!在肥肠粉街对面的这家陕西王记肉夹馍,开店一年时间,却已经凭地道的味道征服了不少食客的胃。

@txL
“咱们家24小时都开着,啥时候来都能吃上!”操着陕西口音的老板娘王姐热情招呼道。因为大多数人爱吃酥皮馍,所以经过改良后,店里主打这个酥馍胚子。

肉夹馍就是最基础的两种:纯瘦肉夹馍、肥加瘦肉夹馍。我一般爱吃肥加瘦,有点肥肉的油汁嚼起来更香。整个馍能吃到原原本本的肉香,肉煨得软烂,肥瘦相间的卤肉剁得恰到好处——瘦肉不柴,肥肉晶莹剔透却不腻,肥瘦和在一起,很有口感。肉汁加卤汁浸到馍里,很有滋味。再加上是酥馍的原因,馍的外皮很香脆,轻轻一咬就会簌簌掉渣。咬下去每一口都能尝到肉香、面香和卤香的完美融合,这是不是就是正宗的陕西风味?改良后的西安肉夹馍,里面还有青椒碎,清香还开胃,边吃馍里的肉还要边闷出来,恨不得把袋子里的也一扫而光。(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但每次吃这种馍馍类也好想来一瓣蒜,有没有同款小伙伴~)


@弗愿千千、cpum
夏天,还有个一周要吃几次的东西——凉皮。如果按照陕西各地的食俗来划分凉皮的话,那就太多了:岐山擀面皮、汉中热米皮、安康蒸面、扶风烙面皮、秦镇米皮、麻酱酿皮......王记的凉皮比平常吃的更宽,有点像裤带面的口感。搭配还是老三样:面筋、黄瓜丝、油辣子,面皮本身的口感是灵魂,柔韧中藏着米香,嚼起来有微微的弹性。吸饱了汤汁的面筋,牙齿一压,汁水便会溢出来,偶尔咬到黄瓜丝,脆生生地穿插其中,多了分水灵灵的惊喜。

@miko
挑起凉皮的时候,油难免就要溅到衣服上,但是筷子也停不下来,因为好吃的东西就想“呼哧呼哧”吃几口才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