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名称演变,从古至今的历史轨迹
海南岛的名称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变化,反映了其地理、政治和文化地位的演变。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海南名称演变历程:
"1. 古代时期:"
"“南溟” (Nán Míng):" 在秦汉时期,海南岛被称为“南溟”,意指南方大海,强调其地理位置的偏远。这个名称体现了当时中原王朝对海南岛的初步认知,将其视为遥远的海域。
"“琼崖” (Qióng Yá):"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立珠崖郡和儋耳郡,标志着海南岛正式纳入汉朝版图。“琼崖”成为海南岛较为常用的名称,其中“琼”意为美玉,象征海南岛的富饶和美丽;“崖”则指山崖,反映了海南岛多山的地形特征。
"“琼州” (Qióng Zhōu):" 唐朝时期,设立琼州都督府,海南岛正式以“琼州”之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琼州”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沿用时间较长,直到清朝。
"2. 宋元时期:"
"“琼州路”、“琼州府”:" 宋元时期,海南岛的行政地位有所提升,先后设立琼州路和琼州府,但“琼州”作为名称仍然
相关内容:
海南的名称演变历程反映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及地理地位的变迁。
1. 先秦时期
名称:海南岛在先秦时期被称为“儋耳”“离耳”等。
归属:属百越(粤)之地,尚未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体系。
记载:《山海经》中有“儋耳之国”的描述,可能与海南早期土著部落有关。
2. 秦汉时期
秦代(前221–前206年)
归属:名义上属象郡(今广西及越南北部)的“遥领”范围,实际未直接统治。
汉代(前111年)
名称: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海南岛设 珠崖郡(治今海口)和 儋耳郡(治今儋州),合称“儋耳珠崖”。
意义:首次被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体系,但统治不稳定,后因土著反抗多次撤销或调整。
3. 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吴):孙权派兵平定海南,复设珠崖郡(治徐闻,今广东境内),实际控制有限。
南朝:海南岛设 朱卢县(属合浦郡),行政管辖逐渐收缩。
4. 隋唐时期
隋代(607年)
设 珠崖郡(治义伦县,今儋州)、临振郡(今三亚)和 儋耳郡,行政范围扩大。
唐代(627年后)
设 琼州(治今海口)、 崖州(治今三亚)、 儋州、 万安州(今万宁)等,统属岭南道。
名称演变:因琼州的设立,“琼”逐渐成为海南的简称(如“琼崖”),并沿用至今。
5. 宋元时期
宋代(971年)
设 琼州(首府),统领全岛,属广南西路。
名称:开始以“海南”作为简称(如《宋史》称“海南四州军”)。
元代(1278年)
改琼州为 琼州路安抚司,属湖广行省,后划入广西行省。
海南的行政地位提升,海上贸易逐渐繁荣。
6. 明清时期
明代(1368年)
设 琼州府,下辖儋州、崖州、万州三州,属广东省。
“琼崖”并称成为常见名称(琼州与崖州的合称)。
清代(1644–1912年)
沿袭明制,仍称琼州府,属广东省。
西方文献中多称“Hainan”(海南的音译)。
7. 近现代
民国时期(1912–1949年)
1921年设 琼崖道,仍属广东省。
1949年设 海南特别行政区,为建省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解放后设 海南行政区,仍属广东省。
1988年:正式建省,全称 海南省,同时成立 海南经济特区。
2020年:设立 海南自由贸易港,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海南的名称从“儋耳”“珠崖”到“琼州”“海南”,体现了其从边陲之地到边疆重镇,再到独立省级行政区的发展历程。名称中的“琼”(美玉)与“崖”(海岸险峻)反映了古人对海南地理环境的认知,而“海南”一词则最终成为这片热带岛屿的正式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