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探秘乌鲁木齐,乡愁记忆中的特色村庄,诗意栖居的远方之旅

11月探秘乌鲁木齐,乡愁记忆中的特色村庄,诗意栖居的远方之旅"/

11月的乌鲁木齐,秋意渐浓,寒意初显,但城市周边的那些特色村庄,却别有一番韵味。它们像是镶嵌在都市边缘的珍珠,既有浓郁的乡土乡愁,也藏着现代人对诗和远方的向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村庄,感受不一样的乌鲁木齐。
"1. 艾德莱斯村 (艾德莱斯风情街):"
"特色:" 艾德莱斯绸是维吾尔族的传统织锦,以其独特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闻名。艾德莱斯村(或称艾德莱斯风情街)是体验艾德莱斯文化、购买相关产品和品尝维吾尔族美食的好去处。 "11月看点:" 虽然游客可能不如夏季多,但村庄依然保留着浓郁的民俗风情。你可以看到身着艾德莱斯绸的维吾尔族妇女,她们的热情好客会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村里的手工艺人依然在制作艾德莱斯绸,你可以参观并了解其制作过程。 "乡愁与远方:" 乡愁体现在艾德莱斯绸上那些代代相传的图案和色彩,远方则体现在你可以在这里购买到独特的礼物,将这份民族风情带回家。
"2. 恰尔巴格村 (恰尔巴格民俗文化村):"
"特色:" 恰尔巴格村以其独特的维吾尔族民居建筑和民俗文化而闻名。村里的民居多为土木结构,具有浓郁的维吾尔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郭军鸽 贾梦妍 史传芝 牟敏)去田间地头体验农事;在美丽村庄欣赏艺术名家作品;到乡村民宿感受“诗意栖居”……在现代化的滚滚浪潮中,乌鲁木齐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让周边的农村各有特色、各展其长、各自精彩。

秋末,记者走进乌鲁木齐周边这些独具魅力的村庄,走进农民火热的生活中,感受这里的生机与活力。

湖南村里赏艺术

这几天,米东区长山子镇湖南村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研学游团队,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欣赏、研学名家艺术作品,同时感受乡村秋日美景。

11月6日,走在湖南村的小路上,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房屋,张建生的工作室格外吸引人们的注意。

张建生是湖南村村民,也是米东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平时爱好书法和收藏,他的工作室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分为工作室、展厅和收藏室等。

“我平时喜欢收藏,这里可供游客参观,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到湖南村来游玩,也希望以此带动年轻人回乡创业。”张建生说。

新疆师范大学学生张丹忆爱好绘画,慕名来到湖南村,希望在这里找到创作灵感,“这里有着乡村+艺术的浓厚氛围,我很喜欢这里。”

事实上,湖南村不仅积极帮助艺术家们寻找适合艺术创作的工作室,还对入驻的每位艺术家提供租金补贴。同时,艺术家们还可享受村里文旅产业收入分红。

得益于此,湖南村目前已经与22个艺术家、机构签订了入驻协议,在今年年底初步建成艺术门类丰富、艺术机构齐全的乡村艺术基地,已经有6家艺术家、艺术机构入驻湖南村。艺术和自然的融合不断吸引游客,带动当地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

“我们将陆续建设村史馆、百姓大舞台、农耕文化区等,持续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基因,探索出一条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湖南村党支部书记代学勇说。

阿克苏村里驼奶香

11月6日,沐浴着清晨的朝阳,达坂城区阿克苏乡阿克苏村骆驼养殖户阿斯特·夏马尔一家就开始忙碌起来。

阿斯特·夏马尔是阿克苏村养殖大户,家里养殖了百余峰骆驼,其中产奶骆驼30多峰。每天早中晚挤一次驼奶并存入冰柜,奶站有人专门上门来收。

“一天能挤差不多一百公斤驼奶,夏天一公斤15元,现在一公斤20元,天气再冷一些每天驼奶会少一些,但是价格也会再高一点,每天驼奶就能卖一两千元。”阿斯特·夏马尔说,骆驼养殖发展的效益很好,还不用考虑转场放牧,家里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阿克苏村,牧民养骆驼最早是在1990年,当时只有两户村民养殖。而现在,许多村民一早就开始围着骆驼忙碌。

“骆驼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耐粗饲、不挑食,养殖成本低,还可以产驼奶、产肉、产皮毛,浑身都是宝。而且,一峰小骆驼售价几千元,也是一项收入。”骆驼养殖户也里赛力克·努哈依说。

目前,阿克苏村有村民186户,其中42户家里养殖骆驼,共养殖骆驼1900余峰,其中产奶骆驼1100余峰。

“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骆驼养殖户家里收入更高。”阿克苏村党支部书记阿斯哈尔·阿力甫拉木说,牲畜养殖多了,需要的饲草料增加,这也带动了村里种植户的收入。

产业旺则乡村兴。阿克苏乡党委、政府建设了骆驼养殖基地租给企业运营,推进骆驼养殖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转变。

“乡上、村上引导、支持,不怕我们养不好骆驼,挣不上钱。”阿斯特·夏马尔说。

“研学基地”品乡愁

在红薯地里,孩子们尝试拔出成熟的红薯;红薯地旁,学生们挥笔把农田里劳作的人们记录在画纸上;不远处的院落里,孩子们使用自己采摘的芦苇制作染料,准备扎染一块方巾……

眼下,高新区(新市区)青格达湖乡天山村凭借优美的自然生态和不断拓展的农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正成为写生、游学的“宝地”。

11月6日,正值秋收尾声,天山村的六亩半手作文创园,秋收农耕研学体验项目也迎来客流高峰。

“大家拔起的红薯,是我们天山村的特产,叫西瓜红红薯……”在农田里,六亩半手作文创园负责人韩景敏带着40多个孩子挖红薯。

这些红薯运回手作文创园后,孩子们会再次动手烹饪,烤、蒸、煎、炸,只要孩子们喜欢,都可以。

孩子们的研学,也吸引不少游客围观。

游客王虎说,现在的孩子们很少接触农耕文化,这样的研学活动既让孩子们得到锻炼,也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山水乡愁。

乡村文旅是以乡村风情、民俗传统、农耕体验、自然野趣、土菜美食等为主体的旅游项目,为研学教育提供载体和平台。天山村丰富的农文旅项目,正不断吸引孩子们前来研学,参与农事体验,亲近自然田野的同时,更促进了村民的就业增收。

“我们还绘制了墙绘一条街、制作了街头大型玩偶等,将校园文化与农村特色融合,吸引更多学生、游客。现在,每年约有5000名学生前来研学。”天山村村委会主任马建云说,为了更好地服务研学的师生,村里还将部分闲置民居改造为民宿,同步植入特产经营等业态,还通过市集形式引入非遗项目,打造集食、宿、购、娱等于一体的研学驿站,并完善各种配套设施。

“民宿村”里享惬意

11月6日,走进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黄墙红瓦的现代两居房中,几间清新文艺的民宿与乡村原生态共融,让人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这里的民宿各有特色,有的清新雅致、有的时尚大方,有的可以卧看星空,有的可以眺望群山松林,住在这里可以让人暂别忙碌、休闲小憩,体验特别好。”带着家人前来游玩的市区游客郑勇说。

这里,是乌鲁木齐首个“整村打造民宿”的村庄。

这段时间,随着新雪季临近,各家民宿正忙着进行整体环境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力争更好地吸引并留下游客,为他们带来更多超值体验。

在村里一家名为“疆道营家·雪界”民宿,随处可见与滑雪有关的装饰点缀,客房及公共区域的各项硬件更新及精细化提升已经基本接近尾声。

除了主打的冰雪特色主题,温馨浪漫的酒吧和咖啡厅以及乐队表演、酒吧氛围烘托演出等,也是“疆道营家·雪界”民宿的亮点之一。

“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就在我们村,冬季也是我们的旺季。”“疆道营家·雪界”民宿负责人冯旸说,在提升硬件的同时,他们也正在招募咖啡师、演奏人员等,在人员配比上进行优化,更好满足游客特别是滑雪爱好者的住宿需求,尽可能地让大家玩得开心、住得舒心。

依托“高颜值”的自然生态和滑雪、采摘、露营、餐饮等丰富的旅游业态布局,平西梁村已有60家多元化、个性化的特色民宿。

平西梁村党支部书记李桂琴说,现在村里的民宿一家比一家有格调,以民宿为重点的旅游业发展也为村里带来丰厚的收益。去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3.86万元。

发布于 2025-08-09 06:13
收藏
1
上一篇:“抢先看!乌鲁木齐消费新趋势,揭秘城市消费新亮点” 下一篇:新疆宝藏特产大盘点!棉花之外,揭秘本地人私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