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隍的释义
“城”,乃是用土筑就的坚固高墙,用以抵御外敌,内为城,外为郭,正如李白《送友人》中所描绘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而“隍”,其左侧“阜”字象征着土堆、土山,右侧“皇”字则代表着王者及其率领的浩荡人马。最初,“隍”指的是王者率领大军所筑的城墙,后来词义演变,成为了无水的护城壕的代称。这一转变,源于筑城时挖土形成的护城壕,城隍因此成为了城池这一防御工程的总称。城隍信仰的渊源
城隍信仰的起源,主流观点认为是源自古代腊祭中的“八腊”之一——水庸神。腊祭是民众在腊月祭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八种神灵,其中水庸神负责保护农田沟渠,后来其职责逐渐扩展至保护城市沟渠,城隍神的概念便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水庸神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形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城隍神作为城市的保护神,其地位显赫,近乎全能。据《北齐书·慕容俨传》记载,天宝六年,慕容俨在郢城被梁军围困,水路被切断,他向城隍神祈求援助,江上竟奇迹般地涌起风浪,冲破了梁军的水路封锁,城隍神因此声名大噪,走上了神坛。
后来,城隍神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其职责涵盖了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监察万民、惩恶扬善、保护城市、祛除灾厄等,无论是阴间还是阳间,城隍神都无所不管,其在信众中的地位日益崇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隍信仰体系。城隍神因城市而异,它是一个职位而非特定个体。通常,民族英雄、功臣名将、造福一方的廉吏贤者等都可能成为城隍神的备选对象。历史上,周瑜、范增、萧何、霍光、海瑞、文天祥、柳宗元等名人都曾被尊为城隍神。明朝时期,城隍信仰达到了鼎盛。朱元璋在洪武二年大肆册封京都及各地的城隍神,这一举措极大地稳固了城隍信仰的地位。南京应天府的城隍神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而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如汴、濠、鸠、和、滁等州的城隍,则被封为正一品王爵。其他府、州、县的城隍也分别被封为不同品级的神位。朱元璋之所以大肆册封城隍神,并非出于个人对土地庙的感恩


城隍庙的建筑风貌与文化意蕴
城隍庙内多神共居,除了城隍神外,还供奉着慈航真人、财神、文昌帝君、关圣帝君等神灵。甚至有些城隍庙内会供奉多位城隍神,如上海城隍庙就同时供奉着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和新城隍陈化成。现存的城隍庙大多以明代建筑为基础,被誉为“阴间衙门”,其布局与当时的官府衙署相似。以上海城隍庙为例,广场照壁上的神兽寓意深刻,它原本能吞噬一切邪恶,但因贪得无厌欲吞太阳而坠入谷底,象征着欲望是万恶之源。山门(即大门)上“保障海隅”四个金色大字由明代上海知县冯斌题写,寓意着城隍神对上海的庇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