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绍兴市及下辖县域代管市名称起源之谜,浙江省历史文化之旅

探寻绍兴市及下辖县域代管市名称起源之谜,浙江省历史文化之旅"/

以下是浙江省绍兴市及其下辖区、县、代管市的名称由来:
"绍兴市 (Shaoxing City)"
"由来:" 绍兴之名始于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当时升越州为“越王”,并改越州为“会稽郡”。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又改会稽郡为“绍兴郡”,取“绍修先祖之业”之意。到了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为避皇帝赵构(宋高宗)的名讳(赵构,构字与“绍”音近),改绍兴郡为“绍兴府”,并定为行在(首都)所在。此后,“绍兴”之名沿用至今,成为这座城市的代表名称。 "历史渊源:" 绍兴历史悠久,曾是越国都城(越州),名人辈出(如鲁迅、周恩来等),文化灿烂,尤其以水乡风光、茴香豆、黄酒、鲁迅故里等闻名。
"下辖区 (Sub-districts)"
1. "越城区 (Yuancheng District)" "由来:" 因地缘和历史原因,越城区是绍兴市的中心城区,历史上长期是越州、绍兴府的治所所在地。其名称直接继承了历史上作为“越”地核心区域的含义,强调其作为古城中心的地

相关内容:

  绍兴市:


  1949年,撤绍兴地区设地级绍兴市。


  1970年,改绍兴专区为绍兴地区。


  1949年,设绍兴专区,因治所在绍兴市,故名。


  1949年,析绍兴县设绍兴市。


  1912年,山阴县、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因古为绍兴府治所,故名。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驻跸越州,次年改年号为绍兴,寓意“绍祚中兴”,升越州为绍兴府,以年号为名。


  越城区:


  1983年,设越城区,因春秋战国时为越国都城,故名。


  春秋时期,越都筑大城、小城。小城又称勾践小城,或阴山城。公元前940年利用今城区八个孤丘而筑,西北依府山,形一圆三方。为示臣服于吴,故缺西北城墙。继筑大城于小城东,为范蠡设计,故又称蠡城。


  柯桥区:


  2013年,改绍兴县设柯桥区,因治所在柯桥街道,故名。


  2001年,改柯桥镇设柯桥街道。


  清宣统二年(1910年),始设柯桥镇。


  明时,为柯桥市。


  宋时,为柯桥驿。


  明张元忭《三江考》:今山阴三十里有柯桥,其下为柯水。以桥名镇。东北有亭,名柯亭,三面环水,一名高迁亭。


  《后汉书·蔡邕传注》:蔡邕告吴人曰:吾昔尝游会稽高迁亭,见屋椽中东第十六根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音。故柯桥亦称笛里。


  《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柯桥,《志》云:其地水流汗漫,陂深塸曲,为境内之险,亦曰柯桥市。


  上虞区:


  2013年,改上虞市设上虞区。


  1992年,改上虞县设上虞市。


  秦时,设上虞县。


  《水经·渐江水注》引《晋太康地记》云: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


  新昌县:


  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以新昌等乡设新昌县,以新昌乡为名。


  唐时,新昌乡为新昌寨。


  《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年),癸卯,南路军拔贼沃洲寨。甲辰,拔新昌寨。


  诸暨市:


  1989年,改诸暨县设诸暨市。


  秦时,始设诸暨县。


  《元和志》卷26越州诸暨县:界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


  嵊州市:


  1995年,改嵊县设嵊州市,因唐时曾为嵊州治所,故名。


  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嵊州,因境内嵊山而得名。


  嵊山,又名神前、陈钱、尽山。在浙江省东北部海中,为舟山群岛北部岛屿,西邻枸杞岛。属马鞍列岛。


  《水经·渐江水注》:江水北径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林森蔚,沙渚平静。

发布于 2025-08-09 01:42
收藏
1
上一篇:绍兴四区县三十二镇发展变迁,人口流动、区划调整、产业升级与商业繁荣纪实 下一篇:骄傲!绍兴六区两市七集体十五个人荣登省级表彰光荣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