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添“致富”秘笈,饵丝香飘万里

云南腾冲,添“致富”秘笈,饵丝香飘万里"/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标题,结合了云南的地域特色(腾冲)、具体食物(饵丝)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致富)。这个标题暗示了腾冲的饵丝不仅味道好,而且可能和当地人的“致富梦”或经济发展有关联。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这个标题:
1. "字面意思":腾冲的饵丝因为添加了某种特殊的调料(这里的“致富料”是比喻性的说法),味道更加香浓可口。 2. "引申含义": "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可能指随着腾冲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制作饵丝的食材、调料都更讲究,味道更好了。这种改善可以看作是大家努力“致富”后生活品质提升的体现。 "产业助力":或许指当地的某种产业发展(比如特色农业、旅游等)为饵丝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好的原料或商业模式,使得“饵丝”这个传统美食也跟着“致富”了,味道也随之提升。 "文化融合":也可能指腾冲饵丝吸收了其他地方或民族的风味调料,变得更加丰富多元,这种文化融合就像为当地发展增添了“致富”的元素一样。
"总结来说,这个标题非常生动形象,它将腾冲饵丝的地道风味与当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致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相关内容:

提起腾冲饵丝,最先想到的就是胡家湾饵丝。400多年前,腾冲市腾越街道朝阳社区的胡家湾人发明了饵丝,以色泽光洁、口感细腻、柔软筋道、经煮不烂、营养丰富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饵丝作为朝阳社区的一个传统特色产业,不仅让人一饱口福,也带富了一方百姓。

凌晨3点半,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之时,朝阳社区杨学会夫妇已经从家里出发,来到离家不远的胡家湾饵丝生产合作社。夫妇俩的一天,在淘米蒸饭中拉开帷幕。

4点多,米饭的香味开始在合作社饵丝加工厂弥漫起来了。经过二次蒸饭后,杨学会夫妇熟练地将滚烫的米饭倒入打饭机,接着将打好的粑粑再放到糍粑机上挤压四五次,随后又将细腻的粑粑放到压片机上压成薄片。待饵块薄片冷却后,就可以卷成饵块卷和切丝了。

8点半,经过5个小时的辛勤劳作,夫妇俩制作的750斤饵块和饵丝已经包装好了大半,等着送往腾冲市各处。

“我家从1977年开始加工饵丝,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我们是2009年开始到合作社的饵丝加工厂来生产饵丝的。”杨学会介绍。

在朝阳社区,像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饵丝、米线生产作坊,有123家,从业人员400多人。

在腾冲本地,胡家湾饵丝、米线牢牢占据了腾冲市场的90%,在腾冲城区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95%以上。

来自胡家湾的胡广象,每天早上7点多,都到马站乡、清水乡等乡镇集市去销售饵丝、米线。“我一般每天卖四五百斤,卖一斤赚两三毛钱。因为我们胡家湾饵丝、米线口碑比较好,所以卖的也比较快,一般下午四五点也就卖完了。”胡广象高兴地说。

在外销方面,朝阳饵丝米线则主要销往腾冲周边的几个县市及昆明、丽江、大理等地。

据胡家湾饵丝专业合作社社长胡广耀介绍,朝阳社区每天生产4万斤至5万斤左右的饵丝、米线,基本上一半销往腾冲本地,一半销往外地。”我们主要是通过大巴车等发往外地,都是比较固定的客户,比如我们每天发往昆明的量都在1吨左右。”

去年以来,胡家湾的饵丝产业受到疫情及多种因素影响,产量、产值均有所萎靡。“去年我们的产值有5000多万元,比前几年有所下降。”朝阳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小平说,“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游客减少,销量有所下降。而且近几年来,早晚点越来越丰富,花样增多,对我们的传统食品也有所冲击。”

对此,朝阳社区、胡家湾饵丝专业合作社和不少从业人员都有着深入的思考。“现在亟待解决的是加工户的团结、行业的规范、合作社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探索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让我们‘胡家湾’的品牌叫得更响更亮。”陈小平介绍道。

云南网记者 赵丽槐 通讯员 胡长娇 摄影报道

发布于 2025-08-08 20:27
收藏
1
上一篇:来云南,甩米线太out了!饵丝才是地道美味,整起噻! 下一篇:曲靖风情,一天的美好启程,从一碗蒸饵丝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