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大雁塔,探寻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由来

大慈恩寺大雁塔,探寻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由来"/

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大慈恩寺大雁塔的历史由来: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大慈恩寺的核心部分,它的历史由来与唐代著名的玄奘法师(唐三藏)密切相关。
"1. 唐太宗时期的求法与翻译:"
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玄奘法师为了求取西天(天竺,即今天的印度)的真经,在长安(今西安)秘密出发,开始了长达17年的艰苦卓绝的取经生涯。 他在天竺游学,研习佛法,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并收集了大量梵文佛经。 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携带657部佛经、佛像、舍利等宝物,历尽艰险返回长安,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尊崇。
"2. 主持译经与弘法:"
玄奘法师归国后,受到唐太宗的委托,在长安主持佛经的翻译工作。 他在弘福寺、玉华宫等地翻译佛经,历时19年,共译出经论74部,1257卷,对当时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译经活动需要有一个稳定、安全、便于收藏经卷和供人瞻仰佛舍利的地方。

相关内容:


闻名海内外的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西院,系仿西域形式建筑,是唐玄奘为放置经书而主持所建。塔共7层,高64.5米,是西安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关于大雁塔名称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但都与雁这种鸟类有关。

第一种说法是、“雁塔”这个名称原是印度佛教用语,是玄奘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据说,古印度拥护佛教的僧人曾在山石中建五层塔,而最下面一层为雁形,就取名“雁塔”,玄奘因在印度游历学习多年,所以深受印度佛教的影响,回国后便将所建的藏经塔命名为“雁塔”。

第二种说法是,大雁曾为受困于沙漠中的玄奘领过路,救他于危难。后玄奘取经归来,为感念大雁的恩情,便将所建之塔取名为“雁塔”。

第三种说法是,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变为鸽子来到人间救助苍生,而唐时人们用雁代指鸟类,故取此名以报答佛祖救苦救难之恩。最后一种说法流传最广,且颇具启发性。


据说,印度的佛教起先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个教派,而当时的小乘佛教是可以吃肉的,这似乎是与大乘佛教的最明显区别。故事正是由此而来。相传,在菩萨布施的这一天,小乘寺院有一个专管做饭的和尚,正因为没买到肉无法做饭而苦恼,恰巧这时天上飞来一群“一”字排开的大雁,只见领头的大雁无比肥美,小和尚见此,不觉垂涎于大雁的肥胖外形,便自言自语地说:“阿弥陀佛,今天寺中因没有肉而无法做饭,不知大慈大悲的菩萨记不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谁知他话音刚落,只见领头的大雁便一头栽至院中,寺中和尚看后皆惊,悟出此大雁极可能是菩萨的化身,以此来教诲全院的和尚们从此不再吃腥荤。众和尚们体悟到了菩萨的一片苦心,从此便不再吃肉。另外,他们为了感谢菩萨的感化之心,还在大雁坠地的地方建了一座石塔,从此,人们便将佛教中所建之塔命名为“雁塔”


有关大雁塔名称的来历虽说法不一,但无一例外地都是佛家通过对雁这种生灵的赞美来达到启发人感恩、向善之意,并且这一名称还不失时机地被高僧玄奘带至中国,用于启发国人。大雁塔建成50多年后,朝廷又出资在位于大雁塔西北方的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同样形制的塔,只是规模不及大雁塔,为了区别,人们便将这座塔命名为小雁塔,而将大慈恩寺内的雁塔命名为大雁塔,并沿用至今。

如今,历尽沧桑的大雁塔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愈发耀眼,愈发彰显出它所蕴含的特殊历史价值。在西安,历来流行这么一句话:“不到大雁塔,便枉来古西安。”可见大雁塔在西安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在保留至今的古代佛塔中,有许多都被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倾斜现象,且倾而不倒,不知是“倾”得不够,还是设计建造时有玄机,流传至今,这些佛塔有的竟“斜”出了名,如苏州的虎丘塔、湖北省当阳县的玉泉寺铁塔等,而闻名中外的“大雁塔”亦在其列。

中国素有“十塔九斜”之说,建于唐时的大雁塔,在岁月的流逝中也出现了倾斜现象。那么大雁塔从建塔至今,为什么变得越来越“斜”呢?


大雁塔之所以倾斜,既有其自身建筑结构及地理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在公元1719年时,大雁塔就被发现慢慢地有些倾斜,其间的倾斜可能是自身结构所致,由于建塔之初,相关人员可能缺少相关的地质知识和地基处理方面的经验,再加上建塔材料不好等(据说大雁塔当时采用的是“民建官助”的建造方式,即主要由民间发起建造,“官助”体现在这里主要是用宫女们的遗物来做些捐助,这样,恐怕就有资金不足之虑了),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在漫长的岁月中使塔变“斜”的因素。地理方面的原因,如从建成至今曾经历无数次地震,最有说服力的的古寺就基200年的汶川大地震,居然让远在西安的大雁塔倾斜了0.62毫米。还有一点、那就是大雁塔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关中地质大断裂带的边缘,这样的地质情况,无法保证其稳定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大雁塔的倾斜问题极其重视,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测量的同时,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来减少和控制其倾斜的速度。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西安市大面积干旱缺水,导致人们对地下水的采抽力度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尤其在大雁塔周边,很多单位因为缺水、便私自挖井大肆地下取水。这种无限制抽取地下水的做法,使得塔周边的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大雁塔也在此时加速倾斜。面对这样的状况,政府后来采取了“地下水回灌”等诸多措施来防止大雁塔的倾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目前大雁塔的倾斜态势已得到控制,并有逐渐回正的迹象,有关专家预计,照此下去,大雁塔在1000年以后有望“改斜归正”,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大雁塔会倾斜成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般了.

自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发现唐代地宫后,有专家推测,在举世闻名的大雁塔下面,也藏有千年地宫,这一说法目前已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有关部门已对大雁塔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探测,经仪器达探测发现,大雁塔地下有空洞,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未探测出空洞里面到底有什?

据史料载,唐时玄奘法师西去取经归来,带回了大量的佛经、舍利和金银佛像等宝物,但后来史料中却没有有关这些宝物去向的记载,是被人藏在了哪里,还是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在寺院中遗失殆尽,都不得而知,这也成为历史学家欲揭开的一个谜团。而法门寺地宫挖掘后出土的大量宝贵文物,让考古学家们不由得眼前一亮:玄奘当年从西域带回的上述宝物说不定就藏在大雁塔地宫下。


大雁塔的塔身正在倾斜,尚处在“治愈”的过程中,如果因为怀疑地宫藏有所谓的“宝物”而不顾塔的实际情况,在塔下强行开挖地宫,开挖后有没有宝物暂且不说,然而对大雁塔的进一步毁坏是必然的。如果因此而将一座千年的佛塔毁于一旦,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就成了历史的罪人,且这也是与国家保护文物的政策相悖的。为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国家对所有尚未出土的历史文物都持抢救性挖掘政策,鲜有对其实行主动挖掘的,而大雁塔亦属于此种情况。


发布于 2025-08-08 16:43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西安大雁塔,为何得名“雁塔”?其建成初衷与用途何在? 下一篇:大唐盛世地标,西安大雁塔的渊源传奇与辉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