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露一个年龄,
距离住在广州客村附近,已经十五年了。
我,有点想念这里。
客村,是广州海珠区地铁换乘最频繁的站点之一。
也是广州最重要的「村」之一。

外地人听到客村,
大抵以为这只广州万千城中村中的沧海一粟,
唯有在广州待些日子,
才知道客村的包罗万象。
客村——如其名,广州的异乡客之村。
上个世纪,客村真的只是客村立交桥西侧一个城中村。
后来,这里地铁通行,客村地铁站和公交站成为枢纽之地。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聚集于此,安家于此。

再随着广州海珠东部飞驰崛起,
大家口里的客村,渐渐默认为赤岗街道下的珠江电影大院、丽影广场、TIT创意园等更为日新月异之地。
前几日,我们重走海珠这一带。
作为客村的客人,
也作为海珠风云后的第一次深入腹地者。
都是彼时彼刻,也都是此时此刻。

11月过去了。
海珠区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

想起当年刚毕业,
每天客村地铁站出来买钵仔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一转眼,已如今。
路上,我们在赤岗菜市场,
见到一位大哥抱着一条鱼走出来,
鱼儿还企图活蹦乱跳,大哥试图紧紧按住。

旁边的咖啡馆里,
正售卖着一杯叫做「希望」的咖啡。
同行的小伙伴说——
恍如隔世啊,
前几日,这里还是一片寂静。
除了上个月,客村从来和寂静从来都扯不上关联。
熙熙攘攘和川流不息,才是这里几十年来的真面貌。
十五年前,我在报社上班。
广州大道旁的五羊新城公交站台,挤满了开往客村的列车,以及像我一样,去往客村的人们。


因为地处广州的中轴线,又是多条路线的中转站,客村一直见证着不少广州奋斗者的努力和心酸。
无数辆公交车和客村接驳,
就仿佛从一个梦境通向另一个梦境,从一个希望进入另一个希望。
站在摇摇晃晃的公交车,常常看向窗外——
车子开过南北横跨广州大道,东西接新港路的客村立交,路过一个超好吃的顺德菜馆,就进入了另一大片流光溢彩的烟火日常。

客村地铁站和公交站在这里吐出大量的人流,
作为3号线和8号线的换乘地,夕阳余晖落下来的时候,几个出口都是摩肩接踵的追梦者。
阳光有时落在人们的头顶和肩膀,有时候直挺挺洒在道路前方。
闪闪发光。
这个月初,当我们重新踏上这条路时,寂静之后的繁华初现。
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更为珍贵。

我们从客村立交一路向下,
前文提到桥西侧的原始意义上的「客村」,确实与一群迁徙的外客有关。
这个追溯可以到北宋末年的伍氏家族。
为躲避战乱,中原人口大规模往南迁徙,和伍氏同样往南走的,还有黎氏家族和严氏家族。
后来,他们选在广州「河南」,兴修宅第之地,安定下来。

几番岁月更迭,就是如今的客村。
广州这份容纳各地异乡客的底色,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沿袭至今。
到现在,客村的街巷里,还有前人们的祠堂。
除此之外,客村里的主角,还不少。
其中有一个,是不得不提的「足球」。
很多老广人或许也不知道,这个村子特别喜欢足球,甚至,有自己的足球场。
据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
就读于岭南大学的伍宝就、伍锦添、伍桂樟、伍桂攀几人,由于酷爱足球运动,就将这项运动引回客村。
带动了更多同村人,发展起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客村运动场建成。
每年有了客村足球联赛,这里对于足球的热情和喜欢抵达顶峰。
所以,尽管中国足球不尽人意,
但广州人对足球的情怀,从这个时候已经点燃。

你看,客村,因为聚集着人,自始至终就热闹得很。
2005年,地铁三号线开通。
「客村站」成为二号三号线换乘点,每天人流量过十万。
客村地铁站D出口,
是我当年走了八百遍的地方。

一出来就是丽影广场,
广州塔也隐约可见。
所以也有人说,这里是离广州塔最近的「村」。
作为海珠东片首个购物中心,
丽影广场标志着客村从21世纪开始后的飞速起航。
十五年前,广场前一元钱红豆钵仔糕的快乐,
早已不知去向。

但看着恢复堂食的丽影广场,内外之间,已然充满欣喜和希望。
海珠东部总是带着真实生活的底色,
也带着点过日子般的浪漫。

店铺们已经开始张罗着重振旗鼓——
奶茶店的大哥、卖冰糖葫芦的阿姨、来来往往的家庭们…

工作日的白天,
街头也开始有了滑板少年们的身影。
地铁口,路旁,例牌还有等生意的大哥们。
一边严正以待,一边用家乡口音话家常。
“今年回老家过年吗”
“还早着呢”
其实哪里还早,细数起来离过年也只有四十来天了。
很快,大哥的生意来了,
他麻利踩下油门,扬长而去,
消失在了车流里。

这种努力生活着的刹那,于当下的情境里,竟然觉得有点眼湿湿。
旁边的珠江电影制片厂大院,
更是承载了老广人们数不尽的回忆。

这个横跨了半个世纪的电影厂,是不少人的心里的白月光。
我们总是低估了文化和艺术对于成长的影响,
可看着珠江电影长片头长大的80后90后们啊。
当《72家房客》《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片段闪现时,
心头还是会想起,当年和爸妈守在电视机前的童年时光。
现在的珠江电影星光城,有一条由集装箱组成的展览长廊。

从1956年开始筹建,到后来成为中国南方电影的重要生产基地,这里记录了珠江电影制片厂辉煌的半生记忆。
电影工业日新月异,如今很多电影人走了,后来很多电影人回来了。
幸而珠影摄制大棚,依然还在。
而我们也甚至还记得小时候嘲笑过的,
《情满珠江》。

说起当年风云,
哪里又能避开TIT创意园。

前两年,微信把总部悄咪咪地藏在了这里。
而这里的前身,是叱咤了大半个世纪的广州纺织机械厂。
半个世纪前,
这里汇聚了不少资深纺织人和服装人,掀起过广州的服装行业甚至全国纺织产量的风起云涌。
只是,日子总要进步。
半个世纪后,
五湖四海的人又重新聚集在创意园,互联网行业、设计工作室、新媒体平台…
几番旧改之后,
新的时代衍生出了更多同频的奇思妙想,发达的交通和更多元的产业,和性价比高的生活成本,让这里也聚集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追梦人。

客村,就像一个命运的旋转门。
很多人从这里起航,于朝霞初升时,通往广州的四面八方;
亦有很多人踩着星光回到这里。
在艺苑南路的餐食档上,治愈一天的疲惫和焦虑。

十五年前,每天傍晚,
沿着丽影广场走往赤岗烟厂的方向,就是我一整天的心安之处。
沿路会遇到卖着喷香喷香的「馕」的摊档,
会遇到好吃的萝卜牛杂,
当时还有旧书店和音像店,无数小店和美食,一路可以慢慢闲逛。

穿过一条小巷,
还能看到广州纺织学院的牌子,这里有广州纺校的赤岗校区,这也是全国越来越多人在这里从事服装行业的原因之一。
再往前走,
就是承载了一天烟火的赤岗菜市场。
我们此番去到的时候,
是下午四点半,属于临收档前的一波小高峰。


菜市场啊,总是有魔力的。
卖肉的老板手起刀落,大力出奇迹;
卖菜的阿姨很干练,算账奇快还能给你推荐菜色搭配套餐;
卖水果的大叔们嗓门嘹亮,各色门类任你挑选。
在这藏于居民楼内的一片天地里,
处处都是生活中,平凡却又让人热泪盈眶的瞬间。

十几年来。
这个菜市场没有太大的改变。
当年我总爱在这里买香蕉,因为是最便宜的水果之一。
偶尔周末买牛肉和火锅底料,热气腾腾的那个瞬间,就填补了刚刚独立生活时的不安和空虚。
现在的赤岗菜市场,门口小道有了更多的铺位,阿婆阿叔们的招呼声和微信扫码的滴滴声不绝于耳。
这日子啊,过得依旧鼎沸。

从认真的挑一根白萝卜到打包了一篮子海鲜回家,
自在、满意、平和写在这里人们的脸上。
我们按下快门,
似乎这几个月来,什么都没有发生。
抬起头,
远处的广州塔,也感觉越来越近。

后来,我也搬离了赤岗。
路过客村的时候很多,
但好好逛一下的机会,确实很少。
这些年,日子总是有起有落。
直到上个月,
广州海珠遇到巨浪狂风,我们才又深深想起了在这里的过往。
不只是客村,
海珠的诸多城中村尤其康乐村,经历了风暴。
里面的纺织行业也曾陷入漩涡。
人们们为了生计奔波来到这里,付出劳动,安居乐业,又因为不可抗的风浪,而重新骑上生活的旋木。
这个时候,
海纳百川的广州,似乎又处处都是「客」村。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今看来。
一切又都已经过去,
人们开始计划着过年回老家的路线,
有人已经在路上,
还有人在为明年广州的新征程摩拳擦掌。

我们走在客村的街道上,
在菜市场的二楼喝一杯叫做「解药」的咖啡,
看着楼下已经开始活色生香的人群和街景,
广州,还是那个广州。

五湖四海的人带着理想来到这座城,
打开命运的锁扣,向前走。
也带着生活的希望。
异乡客?还是自家人。
似乎都不重要。
天地茫茫,
你我都是远行客。
人生海海,
客村,其实并没有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