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辖区面积相对较小且长期未扩张的问题,确实是一个涉及历史、行政规划、区域发展策略等多方面的复杂议题:
地理条件的客观限制
厦门本身是海岛城市(厦门岛+周边陆域),地理空间有限,历史上以岛屿为核心的城市扩张本就受自然条件制约。类似案例如香港、澳门,也因地理条件导致辖区固定。
周边土地在历史上多属泉州、漳州等农业较发达区域,早期城市化需求不高,而厦门作为军事要塞和港口,功能定位不同。
历史与行政规划的延续性
1949年后的行政区划惯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厦门作为海防前线(金门对峙),城市发展以国防为重,经济功能次之。当时的行政区划并未考虑未来大规模扩张需求。
1980年代经济特区设立:厦门成为经济特区时(1980年),特区范围仅限厦门岛(后扩展至集美等地),但并未伴随辖区调整。特区政策更多是经济权限下放,而非行政区域重组。

副省级城市与辖区的关系:1994年厦门升为副省级市,但副省级地位主要赋予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级别,不直接涉及辖区调整(例如深圳同为副省级,但通过“撤县设区”逐步扩大辖区,而厦门缺乏类似操作空间)。
区域协调与地方博弈
福建省内的平衡考虑:福州(省会)、泉州(经济大市)、漳州(农业腹地)等城市在省内各有定位。若厦门通过行政手段兼并周边县市(如漳州龙海、泉州安溪部分区域),可能引发资源争夺和行政矛盾。
“厦漳泉同城化”的替代方案:近年来,福建省推动厦漳泉都市圈一体化(交通、产业协同),实质是通过合作而非行政区划调整解决发展问题。但协同效率可能低于直接行政整合。

人为限制的争议性
政策主动限制的可能性:确有观点认为,厦门辖区未扩大是高层出于控制区域均衡的考虑,避免厦门“一城独大”(类似苏州与南京的关系)。
对比其他城市:
深圳:通过多次撤县设区,辖区从1997km²扩至2465km²(仍小于厦门)。
东莞、中山:同为地级市,但以“直管镇”模式运行,无县区划分,面积与厦门相当。
宁波、青岛:副省级城市中,辖区远大于厦门,但多为历史继承(如宁波合并余姚、慈溪等)。
厦门特殊性:作为经济特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厦门已拥有较高自主权,但辖区问题更多受制于省内协调难度。
“小辖区”对发展的实际影响
经济发展:厦门人均GDP长期居全国前列,证明“小辖区”未必限制经济增长,但产业空间受限(如制造业外迁漳州、泉州)。
房价问题:高房价主因是土地供应稀缺(辖区小+生态红线)、投资需求旺盛,与行政区划有关联但非唯一因素。
舆论标签:“厦斗门”等调侃反映部分人对厦门“小城大梦”的复杂心态,但类似争议也见于其他城市(如“武汉大县城”“合肥霸都”)。

未来可能性
行政区划调整门槛提高:2010年后,国家收紧“撤县设区”审批(如合肥、成都的扩张被叫停),厦门通过常规途径扩区难度更大。
都市圈模式的出路:若厦漳泉同城化深化(如地铁互通、社保互认),可间接缓解厦门空间压力,但需三地利益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