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已经过半,这半年来,中美关税博弈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非洲、中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吸引了更多中企接连涌入、纷至沓来;Labubu点燃的汹涌热潮,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品牌全球化的迅猛进程。如果说在几年前, 出海是中国企业的必答题;那么现在,所有人都日趋明显地感受到,在海外市场进行长期主义的品牌建设,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必答题。 而对企业出海、品牌建设而言,首先要了解全球主要市场的商业机遇,根据自身比较优势选准市场;其次需要洞悉当地的营商环境,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海策略;当然,在地缘政治波谲云诡的今天,也需要企业洞察海外市场的隐藏风险,才能在出海之路上有效躲避险滩暗礁。 前不久,霞光社与出海市场策略专家、欣孚咨询创始人宋欣,一起进行了一场直播活动。宋欣对2025年出海营商的宏观趋势、全球五大核心区域市场的营商机遇进行了深度研判;并且基于企业实战经验,分享了中企出海,如何才能行稳致远。










- 金:核心是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产品能否随消费者成长不断蝶变,这是最关键的。
- 木:指架构,在第三国市场,比如欧洲很多国家要求与本土企业联合,去非洲开拓也要找本地合作伙伴,架构设置很重要,否则可能被端掉客户和资源,需要老板亲力亲为构建。
- 水:指流动性,即资金链。欧洲市场很烧钱,前期铺垫长,成功企业很少能在三年内突破,节奏大致是一年有眉目,三年打平,五年有所斩获,十年稳定盈利,很多中国企业难以接受这种节奏(习惯一年打平、两年赚钱、三年增长 30%-50%),但欧洲市场成熟,很难快速切入,北美也是高合规市场,前期铺垫多,真正赚钱可能要七八年,所以资金是否充足很重要。
- 火:指风险,最可怕的风险源于未知,认知范围像一个圈,圈内的风险能想办法熨平(如财务风险找本地会计,供应商风险多找几家平衡),但圈外的风险防不胜防。很多中国海外企业被八竿子打不着的组织(如环保组织、妇女儿童保护组织)告倒,比如 TO B 企业建厂,可能被妇女儿童保护组织起诉,理由是导致员工外派,破坏家庭环境。这种风险在欧洲等发达国家时有发生,让人措手不及。所以在海外做生意,消息要灵通,既要了解行业信息,也要关注社会动态,理解当地老百姓、客户的心理状态,才能建立安全边界。中国的营商环境相对较好,规避了很多不必要的风险,但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很小的工伤都可能引发纠纷,劳工问题更是如此,需要立体评估风险,建立整体应对机制,要有 “任何国家的事都可能与己相关” 的意识,避免蝴蝶效应。
- 土:指本地化,团队、产品或服务链条要有本地元素加持,不一定全搬到本地,但需融入本地元素,以增加安全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