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因为生命中总有聚散离合,每个人又都有切身体验,作者可以融入真挚情感,读者也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即使这类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才子们依然可以写出新意。
送别诗的写法多种多样,有人情绪激昂,出语豪放;有人温情劝慰、娓娓道来。送别诗里采用的意象也极其丰富,有人折柳相送、依依不舍;有人举杯相劝,感慨万千。
作者还会采用对比、反衬,以及移情、想象等创作技巧,从而达到一种非常精妙的艺术表现效果。下面分享韩翃构思新奇的七律,技法高超,将一首送别诗写出了新的水平。

送襄垣王君归南阳别墅
中唐 · 韩翃
都门霁后不飞尘,草色萋萋满路春。
双兔坡东千室吏,三鸦水上一归人。
愁眠客舍衣香满,走渡河桥马汗新。
少妇比来多远望,应知蟢子上罗巾。

韩翃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早年沉沦下僚,后因一首《寒食》而名扬四海,同时也得到了皇帝的欣赏,从此之后便得以在朝堂上行走。“襄垣王君”是指老家位于山西襄垣的王姓朋友,“君”是一种尊称。
这位朋友因事被免去官职,即将返回他在河南南阳修建的别墅,那里还住着他的妻子和儿女。诗人得知朋友心情悲伤,便前来安慰他,还热情地赋诗相赠,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

开篇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图景,“都门霁后不飞尘,草色萋萋满路春。”京城里雨后初霁、一尘不染,芳草萋萋、春光无限。如此美好的春天,正该携手同游、激情吟诵,可是朋友郁郁寡欢、归心似箭,根本无心赏景,又岂能随同诗人出游。
难道作者不懂朋友的悲戚之情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诗人正是因为最理解对方的惆怅和愁闷,所以才特地赶来送别。之所以如此表达,乃是一种以乐景抒写哀愁的技巧。作者将春景描绘得越是绚烂,就越能体现朋友心中的悲愁。

颔联承接自然,继续抒写一种悲戚的感受,“双兔坡东千室吏,三鸦水上一归人。”双兔坡位于朋友返回的途中,那里有一些可以管辖千户的地方官吏;而王才子则在三鸦水畔显得形单影只,正黯然神伤地跋涉在险滩和峻岭之中。
虽然时隔千年,人们无法具体考察这位王才子回家的具体路径,诗人的描述也不一定准确,但这些都不妨碍大家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千室吏、一归人”的对比,含蓄地表明朋友的孤单和寂寞。对于一位被罢官的人来说,看到那些小吏得意洋洋的模样,此时的感觉一定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颈联是作者的想象,一路上春光旖旎、野花盛开,王才子虽然无心赏景,可是衣襟上却染上了花香。他在路上只是注意赶路,丝毫没有觉察到这样的情况。等到他投宿时,因为心情烦闷、辗转难眠,忽然就闻到了一股扑鼻的香味。
诗人急于回家,他不断扬鞭,纵马飞驰。这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意,它不惜体力、奋蹄奔跑,身上的汗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可是主人却并未觉察。直到过桥时暂时停下步伐,主人才发现胯下马早已大汗淋漓,却还以为这是刚出的汗水。这两句描写生动,仿佛诗人亲眼所见,也让读者如临其境。

结尾更显作者的不凡文采,“少妇比来多远望,应知蟢子上罗巾。”古代人认为“蟢”与“喜”谐音,所以如果人们看见蟢子(一种蜘蛛),就预示着将有喜事盈门。诗人没有直接说才子回家,他的妻儿都感到兴奋和开心,却想象这位少妇的罗巾上爬上了一个蟢子。
她不由得开始猜想,是不是夫君即将回家?于是她便经常从家里走出来眺望远方,希望获得一份惊喜。“比来”,近来的意思。作者用妻子的惊喜,反衬朋友的极度失意,可谓构思新奇。全文技法高超,也将一首送别诗写出了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