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冬季保供”是个热门的议题。在冬季的天然气市场上,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性给上下游企业带来诸多烦恼。不过,行业始终在发展变革,说不定……很快就有新的选择出现呢?

白露已过,中秋将至,气温开始转凉;而我国的天然气保供市场热度开始升温……“冬季保供”是我国天然气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今年当然也不会例外。
2017年和2018年的冬季保供市场都是非典型市场。前一年气源紧张,气价飞涨,甚至多高的价格都抢不到;后一年市场“被吓怕了”,心里紧张过度,导致资源过于充裕,旺季不旺。今年我国天然气保供市场前景如何?该如何操作?如何解决不确定性,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国家级能源交易平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联手国际贸易巨头嘉能可给您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很快,在位于浦江之畔、东方明珠东侧、有着“东方蓝宝石”美誉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来自全国主要LNG接收站的采购代表、拥有窗口期的买家们群贤毕至、齐聚一堂,谜底将正式揭晓~

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近几年我国天然气产业迎来飞速发展。对北方民众和工商企业而言,天然气供应问题或许是一季冷冬、一场“气荒”,而对我国天然气产业链上各位从业者来说,这一类问题的讨论绕不开天然气现货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性。
天然气受限于生产周期、运输周期的影响,通常需要二至三个月提前进口、储备。但冬季天然气消费量与当季气温存在较大的弹性关系,入冬后天然气市场面临暖冬、正常、冷冬这三种情况,而气温走势又无法准确预测,因此天然气的冬季消费也有三种不同可能的走向。
我国天然气库存能力的不足加剧了这种需求弹性带来的风险。据悉,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多个发达国家天然气储备比例均达10%以上,而我国天然气储备比例仅3%,有较大的差距。
每年11月15日左右,我国北方进入采暖期,在采暖期前,各储气库、接收站基本处于“满库存”状态,采暖期开始后,库存将逐步下降,下降的速度与气温有关。按照以往的经验,由于库存能力不足,当冷冬来临时,春节前两周需要进行再补库,上游企业追加现货、LNG船货密集到岸。但结合上文所言,冷冬还是暖冬无法准确预估,天然气需求明显受气温变动影响,因此这段时期天然气现货市场供求关系就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经营风险有没有妥善的解决途径?
事实上,尽管部分国家库存能力充裕,冬季天然气保供依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欧美地区,针对此类问题已发展出相关的天气衍生品市场,将金融衍生工具的理念用于管理和转移自然天气风险,包括CDD、HDD等。
而就我国而言,在天然气市场化发展进程中,不确定性问题的应对或许也有了新的思路。
我国传统的天然气保供方式为提前备货,合同中加入“照付不议”条款。所谓“照付不议”,是天然气供应的国际惯例和规则,设置用气方的最低用气量和最低付款义务,模式相对固定,违约成本较高,对用气方不够友善。随着天然气交易市场化,固定的购销模式有所松动,“转售”条款出现。按照条款规定,超出实际需求的天然气,买卖任一方可选择卖出,转售后补齐差价,无需积压库存。然而,这两种方式在天然气冬季保供方面仍然有所欠缺。
近期,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嘉能可联合设计出一种以市场化为助力的购销模式,针对天然气冬季现货市场供需的不确定性给出了有效解决方案,这是我国天然气贸易市场一次突破性创新。
新方案将在由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主办的沙龙上发布。本次沙龙仅凭出席,详情请咨询相关工作人员。
联系人:王经理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联系方式:021-68823077
本文来源: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本文作者: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