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椿萱萱堂,家家户户家严弄璋弄瓦,探秘古时众多称谓的奥秘

高堂椿萱萱堂,家家户户家严弄璋弄瓦,探秘古时众多称谓的奥秘"/

您提到的这些称谓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趣且富有内涵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家庭观念、伦理情感和时代记忆。这些称谓多用于称呼长辈、家人或描述家庭中的特定成员和关系。
让我们逐一了解:
1. "高堂 (gāo táng)": 指父母。古时“堂”是古代房屋的正厅,常用于供奉祖先或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高堂”则是对父母尊敬的称呼,意指父母如同家里的高山一样重要和崇高。
2. "椿萱 (chūn xuān)": 这是合称父母。“椿”指椿树,传说中神仙的食物,也用来比喻父寿。“萱”指萱草,传说能使人忘忧,也用来比喻母寿。因此,“椿萱并茂”就是指父母都健康长寿。
3. "萱堂 (xuān táng)": 特指母亲的代称。由“萱”字而来,因为萱草被认为可以使人忘忧,是母亲慈爱、能带来安慰的象征。古时母亲常居北房,北房称“堂”,故用萱堂代指母亲。
4. "家家 (jiā jiā)": 这个称谓相对现代一些,或者更口语化。它通常指“家家户户”,强调普遍性。但在极

相关内容:

在古代,人们对父母、长辈的称呼非常多,避祎也非常多,对此称呼要求的很严格。

“严父慈母”,子女对外人提及父母,常尊称父母为家尊、高堂、老父、严君、尊亲、两亲、家父、家母、亲闱……

古时,父母的居室位于全家的中间,称为堂屋。堂屋房顶、地面都比其他房屋高,称为高堂。所以人们就把高堂代称为父母。


萱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古人认为萱草可以让人忘忧,游子出门远行时,常在母亲居住的北房堂屋旁种植萱草,以免母亲的惦念,并忘记忧愁,所以人们称母亲的居室为萱堂,后来就用萱堂代指母亲,为女性长辈祝辈,就称为“萱寿”。


椿树是一种多年落叶乔木,枝繁叶茂。古人认为大椿长寿。庄子曾说过:“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古人用大椿来表示长寿,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像大椿一样健康长寿,就用它比喻父亲。后来,人们给男性长辈祝寿,都尊称对方为“椿寿”。

“椿庭”指父亲。它的来历和孔子有关。一次,孔子的儿子孔鲤,正要从自家院中走过,见父亲正在专心致志地思考问题,孔鲤怕打扰父亲的思路,于是快步“趋庭而过”。后来人们就把“椿”、“庭”合称“椿庭”,用它代指父亲。“椿”“萱”合称就成为父母的雅称。父母双双健在被称为“椿萱并茂”。

古人尊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尊父、令父、尊翁、尊甫、尊君、尊大人、乃尊……称对方母亲为令寿堂、令堂、令慈……

在一妻多夫制、男尊女卑的古代,正妻的地位高高在上。庶出子女视父亲正妻为嫡母,称其为大娘、大妈。妾室对正妻子女和其他庶出子女而言是庶母,称呼其为小妈、姨娘等。

在古代皇室中,皇后所出皇子、公主,称母亲为母后,嫔御所出皇子、公主须尊皇后为嫡母,称皇后为母后,生母为母妃。皇子、亲王所出子女也称母亲为母妃。

古人对辞世的父亲称先府君,逝世的母亲称为先慈、显妣、先妣。皇帝死为驾崩,皇太后、太皇太后死也称为崩。诸侯或有爵位的显官,以及皇帝高等级的嫔妃和所出皇子、公主的死称为薨。《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汉朝时,人们称母亲为“姐”、“社”。

南北朝时,人们称母亲为“家家”、“阿家”。

唐代时,普通人们在非正式场合称母亲为“阿娘”、“娘娘”。在正式场合,称母亲为“母亲”。

宋代,人们称呼母亲为“姐姐”,庶母为“叔婆”。子女称呼父亲的小妾为“妾母”。

“荆钗布裙”形容妇女素装简朴,后人们常用“拙荆”、“山荆”、“荆室”谦指自己的妻子。古代对妻子的称呼有很多种:夫人、娘子、内人、浑家……

良人以前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后来演变成夫妻间的对称。

到了唐代,妻子称丈夫为郎君。

宋代,妻子称丈夫为官人,也称丈夫为外子、外人。


在古代,生了儿子,叫弄璋之喜,璋是重要的礼器之一,“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璋又是权力的象征。父母希望儿子有玉一样的高尚品质和显赫前程。生了女儿,叫弄瓦之喜。瓦为纺车的纺车零件,父母希望女儿精于女红,操持家务。

古人对外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自谦时称自己为不才、鄙人、敝人……所书所作为拙笔、拙作、拙著……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节繁多,进入新时代,人们与时俱进,既要改除敝端,也要把好的优良传统代代传承下去。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 2025-08-06 21:58
收藏
1
上一篇:樗里子探秘,从“樗”的植物世界到椿意深长的父爱传承 下一篇:探寻家族人员旧时称谓,时光流转中的尊称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