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家族人员旧时称谓,时光流转中的尊称变迁

探寻家族人员旧时称谓,时光流转中的尊称变迁"/

中国的家族人员旧时称谓非常丰富和讲究,尤其体现在长幼、亲疏关系上。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旧时称谓,按亲属关系分类:
"一、 直系亲属 (Immediate Family)"
1. "父亲方面 (Father's Side):" "父亲:" 爸爸 (口语)、爹爹 (口语)、阿爹 (部分地区)、老爹 (有时带贬义或亲切)、家严 (书面/敬称)、尊公 (敬称) "母亲:" 妈妈或娘 (口语)、娘亲 (书面/敬称)、家母 (书面/敬称)、尊堂 (书面/敬称) "祖父 (祖父的父亲):" 奶奶 (口语,对父亲的母亲)、爷爷 (口语,对父亲的父亲)、祖父、祖考 (书面/敬称)、考 (书面/对亡父的尊称) "祖母 (祖父的母亲):" 奶奶 (口语,对母亲的母亲)、外婆 (口语)、姥姥 (部分地区,尤其北方)、外祖母、太母 (书面/敬称)、尊婆 (书面/对母亲的母亲敬称) "曾祖父:" 太爷爷、曾祖考、曾祖父 "曾祖母:" 太奶奶、曾祖母、曾太母 "高祖父:" 高曾祖考、高祖父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张浩洪

家族人员的称谓,是过去制定流传下来的一种宗亲文化。对于各类人员的称呼,都有着严格的区分和标志。这里明确的显示着血脉宗亲与家族家外的远近之分。到了现在,里面的大部分称谓,仍然延续使用。对于这些称谓的识别,同样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别称

父母 父亲又称严父、家严、家尊,母亲又称慈母、家慈,多在对他人自称时使用。

岳父母岳父,又称岳丈、丈人、外舅、妻父。岳母,又称丈母娘、外姑、妻母。此诸别称一般不作面称。

姑母公爹婆母之別称。

舅姑公婆之别称。翁姑公婆之别称

姑会公婆之别称。

姑松公婆之别称。始(zhōng),夫之父

婦奴妯娌之别称。古时妇人称丈夫的弟媳为娜,称丈夫的嫂子为姐

女兄姐之别称。

女弟妹之别称。

女补孙女之别称。

2. 代称

椿萱椿、萱分别为父母之代称。古时父为“椿庭”,母为“萱堂”,父母

合称椿萱。同时为父母祝寿,寿峰多写“椿置并茂”。

北堂北堂为母亲之代称。古时,主妇居室在正堂的北边叫北堂,或为妇女

盥洗之地,故称。

怙恃怙、恃均作依赖、凭恃解,移为父母之代称,多用于叙述父母亡故

事。如失怙,指父亲已逝;失恃,指母亲已故。

起坡父母之代称。《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陟彼配兮,瞻望

母兮。”不长草木之山曰屺,有草木之山曰岵。后以妃岵代指父母。

宅相外甥之代称。典出《晋书·魏舒传》。魏舒少孤,舅母收养。姥家盖房时,看阴阳宅的先生说此宅当出贵甥。于是,舒努力奋斗,为的是证明此“宅相

泰山岳父之代称。泰山有丈人峰,故以泰山代指岳父(俗称“丈人”),

泰水岳母之代称。由泰山代指岳父而兴。

列岳叔伯岳父之代称。唐开元十三年(725 年)帝封禅于泰山,三公以下例迁一阶。张说为封坛使,把其女婿从九品提到五品。有人一语双关,说这是泰山山的力量。于是泰山、岳翁成为岳父之代称,列岳成为叔伯丈人之代称。

东床女婿之代称。典出《世说新语》。

棠棣兄弟之代称。典出《诗经·小雅》。

鹌鴿兄弟之代称。典出《诗经·小雅·常棣》。

猿鄂兄弟之代称。典出《诗经·小雅》。

手足兄弟之代称。手与足须合用,代表兄弟,不可分开代表兄或弟。

女婆姐之代称。传说女婆为屈原之姐,故称。

3. 类称

因生养关系或亲戚关系不同,称谓亦不同;有的环境不同,称呼亦有别;还有的仅适用于书文称谓,不适宜面称;有的适用于他人称或对他人称;有的面称、他称均可。分类称谓曰类称。

(1)祖辈

(2)始祖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称始祖。

远祖许多代以前的祖先,一般不确指。

高祖祖父之祖父。五服以内辈分最高,服丧等级最低。

曾祖父之祖父,或曰祖父之父。亦称曾门、曾大父。

祖父父亲之父亲。

族祖父族父之父亲,即自己祖父之堂兄弟。

外祖即外祖父,俗称姥爷,有的地区俗称外公。

师祖称老师的父亲或师父的老师。

(2) 父亲

生父亲生父亲。

继父旧时因无子过继近支或同宗之子为后嗣,子称父为继父(一般不面称)。对母亲的后夫亦称继父。

养父养,非生者也。抱养子女,被抱养者称抱养之父养父(一般不面称)。继父也称养父。

义父亦称干爹。非本生而拜认为父者称义父。义父称拜认者为义子、又女。

嗣父嗣者称继嗣者为嗣父,亦称继父、养父。

伯父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师父各行业带徒授艺之人,徒弟称其为师父。

外父妻之父,亦称岳父、泰山、外舅。

(3)母亲

嫡母 母妾生之子称父亲正室为嫡母。

生母 亲生母亲。

继母 对父之继配称继母,口称“后妈” (不面称)。

养母 自幼过继立嗣者、过继后,嗣子称维嗣方之得为养得。收养子发者、

子女 亦称收养之母为养母(一般不面称)。

慈母 生母有别故,父委某妾抚养者,子女称抚养者为慈母。此有别于敬称生母。

嫁母 生母因父亡而改嫁他人,称嫁母(不而称)。

出母 生母为父所出(休)者、称出母(不而称)。

庶母 父之妾称庶母。妾生子女称庶出。

乳母 亦称乳娘、乳人、奶母、奶娘、奶妈。出生后被父之妾哺乳、称之为乳母。生后被无亲缘关系者哺乳养育,被乳者也称哺乳者为乳母。

嗣母 过继子称继嗣方之母为嗣母、亦称养母。

义母 亦称干娘。非生母而拜认为母者称义母。古时对深明大义的中老年女性,可以尊称为义母。

伯母 父之嫂或曰伯父之妻。口语一般称“大妈”、“伯”。

婶母 父之弟妇或曰叔父之妻。口语一般称“婶儿”。

姑母 父之姊妹。一般面称“姑”或“姑姑”、有的称姑妈。

姨母 母之姊妹。一般面称“姨”,有的称姨妈。

舅母 母之嫂或弟妇,即舅父之妻。口语称“妗子”。

师母 对受教之师或师父妻子的敬称。

(4)兄弟(姐妹)

胞兄弟胞,包裹胎儿的膜质囊。同胞兄弟,即嫡亲的、同父同母所生称胞兄弟(胞姐妹,下同)。

堂兄弟 亦称从兄弟、叔伯兄弟,属于同祖父的亲属关系、即一爷之孙称堂兄弟。一曾祖之孙称“堂叔伯兄弟”。

族兄弟 同高祖之兄弟,即“族昆弟”。也作同族兄弟的通称。

宗兄弟 同宗之兄弟。古代宗法制度,庶子称嫡子年长于己者为“宗兄”,称年幼于己者为“宗弟”。旧称同宗或同族的兄弟为宗兄弟。又对同姓不同族的,同辈朋友称宗兄、宗弟。

女兄弟 姐妹之称。女兄为姐姐,女弟为妹妹。

襟兄弟 姐妹丈夫之间互称连襟,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合称连襟、故而互相称“襟兄”“襟弟”。

内兄弟 妻之兄弟。妻之兄称“内兄”,妻之弟称“内弟”。

表兄弟 即“中表兄弟”。古代称父亲的姐妹之子为“外兄弟”;称母亲的兄弟姐妹之子为“内兄弟”。外为表,内为中,合称“中表兄弟”,简称“表兄弟"。实际父亲姐妹与母亲兄弟之亲戚关系一样。姑母之子女称自己父亲为舅父,自己也对母亲兄弟称舅父。为了区分姑表亲及姨表亲,有的将母亲兄弟及姐妹之子称呼有区别,即母亲兄弟之子称“表兄弟”,而母亲姐妹之子称“连兄弟”。

连兄弟 称连兄弟是源于姐妹之夫是“连襟”关系,二者互称“连襟”。连襟之子互称“连兄弟”。一方之子称姨母之夫为“姨父”,姨父母称其为“襟侄”。有的姨父母称“襟侄”为“外甥”,如此则混淆了舅父与姐妹之子的“甥舅关系”。口语面称“外甥”尚可将就,文称则不可,只能称“襟侄”或“姨外甥”。

姻兄弟 《尔雅·释亲》:“夫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后泛指姻亲中的同辈兄弟。

盟兄弟 结拜的兄弟。

如兄弟 结拜的兄弟。

把兄弟 结拜的兄弟。

世兄弟 旧时有世交之家,平辈之间的称呼,但无论长幼,多尊称对方为“世兄”。也用作对世交晚辈的称呼。旧时科举,亦称座师(科举考试之主考官)、房师(科举考试之阅卷官)之子为世兄。

师兄弟 同一师傅的徒弟互称“师兄弟”,无论长幼,拜师时间在前者为师兄,时间在后者为师弟。徒弟与师傅之子,及自己与父之学生,也称师兄弟,按长幼分师兄、师弟。

年兄弟 科举时代称同科考中之人为“年兄弟”。称人为“年兄”,自称“年弟”。

仁兄弟 对朋友的敬称。称年长者为“仁兄”,称年幼者为“仁弟”。旧时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也称“仁弟”。(均多用于书信)

4. 尊称

中国为礼仪之邦,称呼多体现出互相尊重的优良传统。

阁下 阁,本是中央高官大臣的办公之地,因下级对上级不能直呼其名,故以在阁下的侍从者代之,称为阁下。本义是告知阁下执事人,请其转告,由卑以达尊,但事实上是以阁下称呼执政者。今在外交场合仍沿用,如总统阁下、总理阁下、主席阁下等。

君 古代男女均可称之,一般缀在名、字、号后。如鲁迅 1926 年发表的《纪念刘和珍君》,在刘和珍姓名后边缀一“君”字。刘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因参加反对日本侵略者的请愿活动,被段祺瑞政府镇压而遇难。鲁逼赞颂“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对其敬仰者尊称君。

先生 原多用以称师长、老人或有德行的人,后推而广之,可尊称各类成年人。德高望重的女性也可称先生,如毛泽东称宋庆龄为先生,鲁迅称许广平为先生。

足下 春秋时,介子推随晋文公流亡 19 年。文公返国执政后,对随其流亡者大加封赏,唯介不言禄而隐居绵山。文公请其出来加以封赏,介执意不肯。文公令放火烧山逼介出,介不出终被烧死山上一棵树下。文公念其恩德,伐其树做木屐穿于足上以示怀念。文公每想起介割股之功,常俯视而叹:“悲乎足下!”后相沿为一种尊称。

公 古代对男子的一种尊称。贵族之间称之,平民之间亦称之。长辈对晚辈有时也以公称之,以示郑重或爱重。如父劝子:“公当悬梁刺股,早登金榜。”

子 古代尊称,男女皆可如是称。如孔子、孟子、墨子等。

卿 古时使用较广,君称臣为卿,如“爱卿”。夫妻之间也可称卿或卿卿。

5. 敬称

敬称 为人际交往中的文明礼貌称呼,由来已久,有的至今沿用。如,令尊、令郎、仁兄、贤弟等,后两者至今仍用。您,系面称及书文称谓之敬称。在汉语历史中,“您”出现较晚。唐代以后始有“你们”的说法,当时写作“你弭”“你们”连续快读即成“您”。时为“你们”的合音,并无尊敬之意。至宋,“您”渐由表多数向表单数过渡,后用以单数第二人称,以示尊敬。随儿孙称呼,也是敬称的一种形式。即长者随自己儿孙辈称呼加一“他”字,多用于面称,以示爱重和敬意。如嫂子称呼小叔为“他叔”,父母亲称呼儿子的岳母为“他姥姥”。有的地方有的称谓,甚至将“他”字省略,直呼儿女辈的称呼。如母亲称呼儿子的叔叔为“叔叔”,称呼儿女的姥姥为“姥姥”。

6. 谦称

谦称 既表示自己谦虚,又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旧时谦称较多,有的谦虚过分,似有虚伪之嫌,今多已不用。

犬子 又称“豚儿犬子”“豚犬”,系对人谦称自己儿子。也作为对别人儿子的鄙称。语境不同含义也不一样,不可混为一谈。

贱息 对别人称自己儿子的谦辞。息即小儿,前冠一“贱”字以示自谦,系古人惯用方式,上古即已流行,后世才称犬子。

贱内 旧时对人称自己妻子的谦词。过去,汉族家庭多是男主外,女主内,故妻子又称内人,冠一“贱”字以示自谦。还如,谦称自己为“贱躯”。

荆室 旧时对人称自己妻子的谦词。此称源于东汉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之曲、荆钗,以荆枝为钗。荆钗布裙,指妇女服饰朴素,借以示贫寒。故后世对人称自己妻子为荆室,又称山荆、拙荆、荆妻。

小生 旧时男性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词。面对长辈谦称自己的还有“小子”“小可”等。

晚生 旧时文人对前辈称自己的谦词。

仆 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卑对尊自称仆,以示自谦和对对方的敬重。

不肖 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不肖,原指子不似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用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才 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谦,以示对他人恭敬。

奴家 旧时妇女自称谦词,也简称“奴”。奴,原意为丧失自由供人使役的仆役,故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在一定场合、对一定对象,男子也以“奴”自称。

妾 旧时妇女自称谦词。妾是正室之外的小妻、侧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低下,故妇女借以自称,以示对对方的敬重。

7. 昵称

昵称,表示亲昵的称呼。如丈夫昵称妻子为“宝贝儿”;夫妻互称“亲爱的’等。

8. 谑称

谑称,又曰戏称,即开玩笑的称呼。如夫称妻为“半扇儿”;叔称嫂为“相好的”;长辈称晚辈男孩儿为“小兔崽子”等。

9. 殁称

殁称,系指对亡故人的称呼。尊称已故的人多加“先”字。用于长辈,如先人、先祖(多指远代祖先)、先父、先师;用于平辈,如先君、先兄、先夫。殉难的烈士称先烈,已故的贤能称先贤、先哲。

去世的父母谓考妣。《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称亡父为先考,亡母为先妣,亡妻为亡嫔。另,丧妻曰亡荆,丧妾曰亡妾,丧子长曰冢(zhǒng)子,众(长子之弟及妾子)曰仲男;丧子妇,长日家妇,众曰仲妇。

故,在丧事中指亡故,即已经死去的人。如故先祖考、故先祖妣、故先考、故先妣、故先外祖考、故先外祖妣、故侄、故甥等。

发布于 2025-08-06 21:58
收藏
1
上一篇:高堂椿萱萱堂,家家户户家严弄璋弄瓦,探秘古时众多称谓的奥秘 下一篇:乔迁送花宜不宜?乔迁新居送这3种鲜花最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