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老城区,位于利马特河左岸(西岸),北起火车站,南到圣母大教堂一带的区域。这是苏黎世火车站,上面的SBB、CFF、FFS分别是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的瑞士联邦铁路的缩写,谁让瑞士是四种语言的国家呢(还有一种罗曼什语,相对最少)。

这是火车站的南门。

车站前的雕像,是瑞士铁路的重要贡献者,瑞士政治家阿尔弗里德.厄谢尔(Alfred Escher,1819-1882,阿尔弗里特.爱舍),瑞士铁路、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瑞信集团等重要参与者,在十九世纪瑞士政治与经济发展中,具有了无人可比的影响力。

苏黎世火车站(Zürich HB),开业于1847年,重建于1871年,苏黎世中央火车站(ZürichHauptbahnhof)的名字始于1893年。由于是瑞士铁路网的中心和源头,这也是苏黎世成为瑞士最富有的城市及商业、金融和工业中心的一大原因吧。顺便说一下,瑞士的火车票那是相当的不便宜啊,坐的多的话,建议买半价卡或通票,网上有很多攻略供参考。

这是苏黎世火车站的东面,其实这面应该算是正面。

初到苏黎世,刚出火车站冬日细雨的早晨。


由苏黎世湖流出的河,叫利马特河(Limmat),在温迪施附近汇入维格河,温迪施是我们稍后要去的罗马时代的军团驻地,维格河在瑞士境内又汇入到莱茵河,流向巴塞尔。

这座桥不知道中文怎么说,我把它音译作凯伊大桥或奎依大桥(Quaibrücke),始建于1880年。桥的这边是利马特河,桥的那边就是苏黎世湖。

从利马特河右岸(东)看河对面的老城区。


对面的林登霍夫公园,苏黎世的发源地。

林登霍夫山(Lindenhof),位于苏黎世老城区的一处高地,约高于利马特河25米。这里就是苏黎世最初的发源地。

林登霍夫位于利马特河的左岸。

远处两座建筑分别是苏黎世大学(右)和世界名校苏黎世联邦理工(ETH)。

河对岸两座高高的钟楼是苏黎世大教堂。

现在的林登霍夫山最高处是个公园,就叫林登霍夫公园。这座喷泉叫海德微格喷泉(Hedwig Fountain),建于1912年。喷泉边的雕像是一位全副武装的女性,是为了纪念1292年苏黎世人反抗哈布斯堡军队围城的一个事件,那次围城时,苏黎世的男人都去了外地打仗,城里的女人都穿上盔甲以迷惑哈布斯堡军队。
喷泉后面的建筑,属于共济会,据说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组织。

这个公元2世纪的石碑是罗马时期一个小孩的墓碑。前文(瑞士的简称为什么是CH)曾说过,苏黎世也是属于赫尔维西亚人的地域,被凯撒用八年时间整合为高卢行省。到了奥古斯都时代,瑞士又被重新整合划入雷蒂亚行省和上日耳曼行省。奥古斯都的两个继子德鲁苏斯和提比略负责防守整个莱茵河防线。罗马时代的林登霍夫应该是罗马人的军事要塞或行政机构所在地,不过苏黎世并不像美因茨、温迪施等那样是罗马军团驻地。
法兰克人的加洛林时代和德意志的奥托王朝,林登霍夫的罗马遗址被拆除,改建了国王的行宫,并修建了城墙。不过那些建筑也都被拆除,只有少数遗迹和文字记录。而苏黎世城市则以此为中心,逐渐扩大并形成,所以说林登霍夫是苏黎世的发源地。

其实我们在林登霍夫山上看到的罗马石碑只是个复制品,毕竟是近两千年的文物了。这是我在瑞士国立博物馆内拍到的原件。

山上见到的瑞士特色的瑞士木屋。我们后面行程中还会见到更加正宗的瑞士木屋。

从山上往下走,可见一些刻意留下的考古遗迹。

山下的老城区,现在是不太大的商场、品牌店和餐馆住宿等。

这种胡子刷已经很少见了,这里却有一个专柜。




看到一个教堂。

这座教堂是属于新教的圣彼得教堂,苏黎世四大教堂之一。教堂所在的位置就是林登霍夫的边界。

苏黎世圣彼得教堂(St. Peter, Zürich)所在的位置,是罗马时代朱庇特神庙的地方,罗马人居住的地方通常会建一座主神丘比特的神庙,而神庙的位置一般会选在居住区不远的高处,即苏黎世发源地林登霍夫的南边。
8到9世纪时,法兰克人在罗马朱庇特神庙的旧址上,修建了一座10米长7米宽的小教堂,约在10-11世纪,改建为罗曼式教堂,1230年重建,1460年,又重建了哥特式的中殿,不过现在已经看不出了。
现在的教堂是1706年重建的,是苏黎世的首个新教教堂(其他教堂都是由天主教堂改变的)。苏黎世现存的老教堂大多曾隶属于修道院,而这座圣彼得教堂则是单独的教区教堂。
比较有意思的是,教堂的塔楼不属于教堂,而是属于苏黎世市,最初的目的是用于消防观察。教堂则属于苏黎世福音派归正会圣彼得堂区。

教堂有个欧洲之最,那就是直径8.7米的大钟表盘,是欧洲最大的教堂钟面。分针的长度为5.73米,时针的长度为5.07米。

苏黎世四座主要教堂,我们也只进了这个教堂。教堂门上贴的什么字也看不懂,只能看出伊拉斯谟和茨温利的名字。

教堂内部,很新教。

没有祭坛,没有圣像,不过还有管风琴。

一幅马丁路德的画像,虽然茨温利与马丁路德走的路不完全相同,甚至最后产生分歧,但马丁路德对瑞士乃至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更多关于马丁路德,等我写到维滕贝格再说(那里有他的95条论纲、他的故居以及他的墓)。

关于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的生平介绍,其实我在鹿特丹,除了一座伊拉斯谟大桥,并没有看到什么与他有关的内容,因为他很早就离开了鹿特丹。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马丁路德和茨温利等人,只是后来的路走的不尽相同而已,所以有人形容说,伊拉斯谟下的蛋,由马丁路德来孵。关于伊拉斯谟,等到了巴塞尔大教堂(他的墓在那里)再说。

不知道这能不能叫做新教教堂的布道台。

教堂内还能看到一些之前建筑的痕迹。

这面墙很有点中世纪的感觉,上面还有点壁画的痕迹。

这是从林登霍夫山下看利马特河对岸。

这是晚上的林登霍夫。

利马特河东岸边的一座建筑,苏黎世市政厅。13世纪时这里就曾有一个法院,1397年改建为老的市政厅。1694-98年间,老市政厅被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所取代。

这是市政厅的正门,上方的蓝白标志和两个金色的狮子是苏黎世城市的徽章,据说还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开创者鲁道夫一世所赐。
1351年,苏黎世加入瑞士联邦,成为当时联邦的第五个州(前面四个是三个发起州和卢塞恩)。
1648年,结束三十年战争的维斯特伐利亚合约使瑞士联邦独立,苏黎世的地位则由自由城市上升为苏黎世共和国(效仿威尼斯共和国),这主要还是因为茨温利在苏黎世搞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使苏黎世一度极其繁荣。所以这座建筑就是为共和国的行政首脑机构而建造的。
1798年,法国傀儡的赫尔维蒂共和国结束了苏黎世共和国,苏黎世并入赫尔维蒂共和国,地域和财产被其他州瓜分,权利和地位都大不如前。
1839年至1840年间,苏黎世还曾做过瑞士联邦的首都。
其实从1803年开始,这座建筑就不仅是苏黎世的市政厅(市议会、市立法机构),同时也是苏黎世州的议会和立法机构所在地,苏黎世是苏黎世州的首府。


从这个角度看市政厅,一部分是建造在水上的。

市政厅往南不远,就是苏黎世老城区的地标,苏黎世大教堂。苏黎世市区四座主要教堂之一。

苏黎世大教堂(Grossmünster),据说最初是查理大帝(查理曼)建造的,现在的教堂主体基础始于12世纪初。教堂后面的主体属罗曼式风格,不过从外观看,少不了近代的维修,所以并没有中世纪教堂的感觉。

前面的两座新哥特式塔楼,建成于1787年,之前15世纪的塔楼毁于大火。

教堂的背面

教堂前的小广场,几位工人正在维修地砖。

教堂的正门前,左右两侧的立柱确实还有中世纪教堂的特点。

1950年制作的青铜门看上去很新,青铜门上的浮雕主题是圣经故事和人物。

教堂南侧的铜门,以茨温利命名,叫做茨温利门。主要讲述的是教堂历史以及与苏黎世宗教改革有关的事件。

茨温利门上方,希腊字母XP表示耶稣基督,XP组合成相当于十字架,两侧的A和Ω来自启示录第一章第8节,“神说,我是阿拉法(α),我是俄梅戛(ω)”。这两个希腊首末字母表示上帝的永恒存在。通常这一符号组合会出现在基督教合法化后的罗马墓地或石棺上。
门上方的小字出自马太福音,表示茨温利最初在这里就是从马太福音开始讲道的。

青铜门上有很多组浮雕,分别讲述了苏黎世和教堂的历史。其中一个是查理大帝的像,意寓查理大帝与教堂的关系。当地有个传说,喜欢狩猎的查理大帝曾经追赶一只鹿,从他的首都亚琛一路追到了苏黎世,当时他的马突然跪下来向一座坟墓致敬。原来这里是苏黎世的守护人,圣菲利克斯和雷古拉(3世纪在苏黎世殉道的基督教圣人)的墓,于是查理曼下令在墓的位置修建了修道院和教堂。现在教堂内还有查理曼的坐骑跪在圣人墓前的雕塑(我没进去看)。
还有一组浮雕,是茨温利布道的场景。
提到宗教改革,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德国的马丁路德,其实在瑞士苏黎世,还有比路德更激进的茨温利,而在日内瓦,还有比茨温利更激进的加尔文(等我们到日内瓦再说),当然他们都是受了伊拉斯谟和马丁路德的影响。
1518年底,乌利希.茨温利被授予这座教堂的受薪神父之职,并于1519年的元旦在此大教堂内做了他的首次布道。一年多前,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的城堡教堂大门上贴出了他那著名的《95条论纲》。1523年,由于茨温利的鼓动使苏黎世议会决定与罗马教会断绝了关系(当时苏黎世属康斯坦茨教区)。苏黎世随后的宗教改革,将教堂的祭坛和圣像都拆除,连主保圣人的墓穴及遗骨也被挖出毁坏,同时所有修道院被关闭,或拆除或改做他用。所以这座教堂在苏黎世乃至瑞士宗教改革史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大教堂再往南,利马特河边,有一尊雕像,就是对苏黎世影响巨大的,苏黎世宗教改革领导者乌利希.茨温利(Ulrich Zwingli,也译作乌利希.慈运理,1484-1531)。茨温利雕像一手拿圣经,一手拿宝剑,象征他坚持信仰,不过他确实是死在战场。
与马丁路德一样,茨温利也反对罗马教廷的腐败,反对赎罪券,反对偶像崇拜,不相信圣人,反对斋戒,主张教士可以结婚。总之,一切皆以《圣经》为基础。茨温利与马丁路德有过会面,但因为圣餐礼的分歧没有走到一起。茨温利与伊拉斯谟的交往也较多,算是伊拉斯谟的信徒,不过日后也产生了分歧。
当时瑞士13个州中,反对宗教改革的占多数,因此新教州和天主教州之间时常发生战争。1531年,茨温利作为随军牧师,在与天主教的瑞士州的一次作战中战死,他的尸体被对手肢解并焚烧。不过对于他的死,伊拉斯谟和马丁路德都表示了庆幸,认为是上帝的“天意”。
茨温利像后面的教堂叫做Wasserkirche,意思是“水边教堂”,得名于利马特河边。教堂的位置据说就是圣菲利克斯和雷古拉殉道的地方。

大教堂墙上的这个雕像是海因里希.布林格(Heinrich Bullinger,1504–1575),他是茨温利的继承者,茨温利死后,他继续在苏黎世实施宗教改革,不过瑞士的宗教改革中心转到加尔文主导的日内瓦。与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茨温利相比,布林格的重要性被远远低估,最近的研究则认为他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与英文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和伊丽莎白一世,以及其他一些新教君主都有过通信。

与苏黎世大教堂隔利马特河相对的教堂,是圣母大教堂。两座教堂之间的石桥,是19世纪建的明斯特(大教堂)桥。

圣母大教堂前,利马特河边,有尊制作不是很精良的骑马像,骑马像的主人是汉斯.沃尔德曼(Hans Waldmann,1435-1489),15世纪的骑士,军事贵族(男爵),做过老瑞士联邦的联军司令,神圣罗马帝国下的苏黎世市长。由于出色的军事才能,尤其是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战绩,使得沃尔德曼在当时的欧洲名声显赫,他组织带领瑞士雇佣军在欧洲各国之间作战。1489年,由于政治斗争,沃尔德曼被判处死刑,并葬在圣母大教堂内。1937年,苏黎世人为纪念这位历史人物而造了这座骑马像(虽然有争议)。

圣母大教堂墙壁上的一幅壁画(复制品),据说就是1478年由沃尔德曼捐赠给教堂的,画面的内容是三位一体与两位前面提到的3世纪殉道者,菲利克斯和雷古拉,他们抱着自己脑袋的传说与法国巴黎的主保圣人圣德尼的神迹非常相似。我猜这类传说是不是在中世纪很流行,因为这已经是我不止两三次见到类似的传说了。

这是圣母大教堂的正面,但更容易被人当做是后面。

圣母大教堂(Fraumünster)的得名,可能与翻译的错误有关。Frau在德语中是已婚妇女(Women)的意思,这与教堂之前的本笃会女修道院有关,Women后来就演变成Our lady(圣母)了。女修道院是由东法兰克国王,日耳曼人路易(Louis the German)为他的女儿希尔德加德修建的(公元853年)。说到日耳曼人路易(路易二世),还要再说几句。很多人都知道著名的《凡尔登条约》,查理大帝(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在843年将法兰克王国平分为东、中、西法兰克(当然是打出来的结果),其中的东法兰克王国就是归了这位日耳曼人路易,即东法兰克王国的首位国王,而东法兰克王国也可以大致理解为后来德国的雏形。
另外两个是罗退尔的中法兰克王国(日后的意大利雏形)和秃头查理的西法兰克王国(日后的法国)。他们三人的父亲是虔诚者路易,秃头查理与罗退尔和日耳曼人路易是同父异母。

13世纪时,修道院升格为皇帝(神罗)直属修道院,连苏黎世的市长都要由修道院院长指派,修道院甚至一度还有铸币权。到了14世纪,修道院的地位逐渐下降。16世纪,茨温利的宗教改革,将苏黎世的所有修道院关闭,修女和修士都被遣散。修道院的建筑在日后逐渐被拆除,只留下修道院的教堂。教堂历史虽然久远,但建筑主体则在18-19世纪被改建,所以看上去并没有历史感。

钟楼始建于12-13世纪,18世纪改建为现在的样子。

苏黎世四座主要教堂的第四个,就是这座普雷迪克教堂(Predigerkirche,Prediger在德语中是传教士的意思),始建于1231年,是多明我会修道院的教堂,现在属于苏黎世大学的教堂。
1230年,四大托钵修会之一的多明我会来到苏黎世,城市当局批准他们在此建修道院,但条件是需要承担一部分城墙的建造工作。于是多明我会获得了免费的地盘建修道院和教堂。14世纪,多明我会被驱离苏黎世,修道院改作他用。19世纪修道院几乎全部毁于火灾。

紧邻教堂的是苏黎世中央图书馆,过去的位置也是修道院,1917年建成了图书馆。

这是从苏黎世大学的平台上看到的普雷迪格教堂。苏黎世最高的教堂尖塔。

苏黎世中央火车站南门正对的商业街,叫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班霍夫就是火车站的音译。瑞士属于高物价国家,所以这条名牌云集的商业街可算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商业街(之一)了。

世界各大名牌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当然也少不了瑞士名表。


苏黎世做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班霍夫大街不仅有众多的大牌百货,也有不少银行。

一些建筑也是很有特色。


瑞士的糖果和巧克力也很有名,不过后来发现,在与瑞士相邻的德国商场买瑞士巧克力比瑞士还便宜。

COOP,瑞士最大的超市(百货公司)。


远处的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理工。

这尊雕塑的人物是著名的教育家,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出生于苏黎世。他致力于儿童教育,尤其是贫困儿童的教育,对瑞士消除文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瑞士现在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儿童村和儿童基金会。据说他的教育思想曾在清末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初等教育也有影响。

Jelmoli,瑞士著名的百货公司,创立于1833年,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有名的百货公司之一,也是世界邮购业的鼻祖(1834年)。



班霍夫大街上有个小巷,奥古斯丁巷(Augustinergasse),里面有个不起眼的教堂。

教堂叫做奥古斯丁教堂(Augustinerkirche ),得名于13世纪的奥古斯丁修道院。与前面提到的多明我会相似,1270年,四大托钵修会之一的奥古斯丁修会也来到苏黎世,城市当局批准他们在此建修道院,条件也是需要承担一部分城墙的建造工作。之前的苏黎世还没有用作军事防御性质的城墙。于是修道院与城墙同时建了起来。
1524年,苏黎世宗教改革,天主教修道院全部被关闭,有些被拆,有些改做他用,其中就有一个铸币厂,所以教堂前面的广场也叫铸币广场(Münzplatz)。

现在的教堂是19世纪40年代,为纪念古老的奥古斯丁修道院而重建的哥特复兴式建筑。现属于瑞士天主教会的教区教堂。需要说明一下,这个瑞士天主教会来历是这样的,1870年,瑞士的天主教会因为反对《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决议而被梵蒂冈驱逐出罗马天主教会。那次大公会议的决议的主题是,教皇做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说过的和做过的一切都是正确的。1965年,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决议才将“梵一”的决议否定。

教堂前的喷泉,奥古斯丁喷泉。

周围的老房子。

非常喜欢这样的阳台。

班霍夫大街尽头的广场,叫做阅兵广场。17世纪的时候,这里曾是动物交易市场,所以曾叫做“猪市场”,1819年,改名为新市场,1870年后,改名为今天的阅兵市场。

这一带据说是瑞士最贵的地产地段。著名的瑞士银行(UBS)和瑞士信贷集团(瑞信)都集中在这里。


除了老建筑,苏黎世也有很多新式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