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奇观,不足3千吨至9.3万吨,这种鱼何以成为“宠儿”

青海湖奇观,不足3千吨至9.3万吨,这种鱼何以成为“宠儿”"/

这个问题可能指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鱼,而是指青海湖中某种或某些鱼类,它们的体重范围大致在"不足3吨到9.3万吨"这个总量级别,并且它们是青海湖的“宠儿”——这通常意味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或者对当地经济、文化有特殊意义。
结合青海湖的实际情况,最有可能的“宠儿”是"青海湖裸鲤(学名:Gymnocypris przewalskii)",也常被称为“湟鱼”。
以下是解释为什么它们(或这种鱼)是“宠儿”,以及体重/数量范围如何理解:
1. "生态重要性(为何是“宠儿”)": "旗舰物种与关键物种":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高原内陆湖泊的特有物种,是该湖食物链的基石和关键环节。它们是许多鸟类(如鱼鸥、鸬鹚)和大型哺乳动物(如棕熊、狼)的重要食物来源。 "生态系统的核心":它们通过摄食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以及自身的迁徙洄游行为,对维持青海湖的生态平衡和水域健康至关重要。 "文化象征":在当地的藏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中,青海湖裸鲤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与宗教信仰和传统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2. "体重/数量范围

相关内容:

近年来,由于青海湖生态保护和封湖育鱼工作的不断推进,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逐年增加。青海湖第五次封湖育鱼到今年已经是第九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也达到了封湖育鱼以来的最大值。

  青海湖裸鲤又叫“湟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近日,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获悉,根据今年10月完成的最近一次资源监测显示,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9.3万吨,比去年的8.8万吨增加了0.5万吨,增长了5.6%,较保护初期增长了35倍。

  据介绍,受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过度捕捞和80年代青海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因素影响,裸鲤的可捕资源量一度锐减到不足3000吨。为修复青海湖受损的渔业生态环境,从1986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实施了封湖育鱼限量捕捞措施,确保青海湖裸鲤数量处于逐年增加的趋势。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 朱安福:通过与历年比较发现,从封湖育鱼和人工增殖放流开始至今,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开始逐年恢复,封湖育鱼和增殖放流对青海湖裸鲤资源量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水上公安局专门开展了冬季、夏季两次打击捕捞贩卖青海湖裸鲤专项行动,同时,还举办宣传保护青海湖裸鲤活动,呼吁广大群众一起保护青海湖裸鲤。此外,每年的六七月份,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都要向青海湖投放很大数量的鱼苗,通过人工增殖的方式来恢复青海湖裸鲤的资源蕴藏量。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 史建全:从2002年到2019年,这17年当中,我们总共给青海湖里放流的青海湖裸鲤一龄大规格鱼种,一共是一亿四千万尾对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的贡献率达到了23%的规模。

  据了解,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裸鲤种群数量的稳步增长,与之密切相关的鸟类种群数量也随之逐年增长,青海湖整体的生态环境也向好发展。来源:央视

发布于 2025-08-06 17:42
收藏
1
上一篇:青海湖6次禁渔大揭秘,禁渔区内鱼儿究竟有多大? 下一篇:实探山东青岛,亲身感受,这座海滨之城远超网络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