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镜门秘闻,警示百官端正仪容的皇权象征

故宫镜门秘闻,警示百官端正仪容的皇权象征"/

您提到的“镜子门”这个说法,在关于故宫的记载和普遍认知中并不常见。通常我们形容故宫中提醒官员注意仪容的地方,是指"更衣镜"或者"铜镜"。
最著名的是在"乾清门"附近,有一座"铜镜亭"(或称铜镜楼),里面就悬挂着巨大的铜镜。据说,官员们在此处等候觐见皇帝时,可以照镜子整理衣冠,检查仪容仪表,确保符合朝见规范。这座铜镜亭的设置,恰恰印证了您所说的“提醒百官见皇帝要端正仪容”的目的。
虽然“镜子门”不是一个官方或通用的名称,但您所描述的功能——利用镜子作为仪容规范的提醒——是非常准确的,并且与乾清门附近的铜镜亭的历史功能和象征意义相符。
所以,您听说的“镜子门”很可能就是指"乾清门附近的铜镜亭",只是用了不太常见的“门”字来指代这个提醒仪容的场所。

相关内容:

故宫的门,我们知道的很多,比如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天一门等等,可有一座门,相信各位都知道它的名字,却不一定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哪座门呢?

就是它,端门。

去过故宫的朋友就知道,走进了天安门,马上就会来到一个大广场,再往前走,你就会看到一座非常大的大门,是午门吗?NONO,这座门叫“端门”。

为什么叫“端门”呢?难道是提醒皇帝和文武百官做人做事都要“端着点”?

其实,咱们的故宫不论哪个建筑,都是严格遵循礼法来建的,皇帝可不会乱建乱搭,就算他想,他底下一大帮道学、礼学先生也是不让的。具体来说,这座“端门”的建筑主要是为了符合《周礼》中对天子之家的规定—“三朝五门”。意思就是说,作为天子,你是管理国家的,首先你要搞三种朝会: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

而“五门”,就是说你的家必须有五座特别重要的门,一座一座的,层层递进,这样才会有神秘感嘛,人家才会觉得你真是天子了,家都造的和普通老百姓家不一样。

(《周礼》中的五门)

这“五门”,最早时候,规定是叫:“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五座门“,是一种规矩,是皇家的象征。不过后世只有隋、唐、明、清的皇城用了这种规制。比如明清两朝时这”五门“就分别是:大清门(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像凤凰的午门)

还记得前面几期小编给大家讲过午门就像一只展翅的凤凰,故而有一外号叫“雁翅门”,其实午门就是上面提到的午门中的“雉门”。

而在“雉门”之前就一个“库门”,这个库门就是现在的“端门”。

有小伙伴肯定听了会问,这仓库和“端门”也没啥关系啊?

关系可大喽,“端门”在明清两朝的作用有三个,你来看看就会发现二者的关系:

第一个:就是做仓库用,放啥呢?肯定不能放锅碗瓢盆,它放的是皇帝出宫时用的那些卤簿仪仗,你想想,每次皇帝出宫动静得多大啊,敲锣打鼓的,抬轿子的,打伞的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放在端门的城楼里,等皇帝出宫时,再取出来直接用,多省事。

第二个:这个城楼只能皇帝上去,其他人不可以。这里是皇帝走出宫门的第一步,每当皇帝要出宫时,他出午门必须先登临到端门上,俯瞰他的大好河山,万千子民,做一番感叹,“啊!啊!国家太美好了!”,然后才能出宫,所以这可以看做是皇帝出宫的“开端”。

这第三个作用:它是一面“镜子”,为啥呢?因为每个要进宫面见皇帝的人,都要经过端门,这座门提醒着要进宫的文武百官,先赶紧整理下仪容,裤子有没有提好,衣服扣子有没有扣好,官帽有没有戴好等等,咱们是礼仪之邦,古时候对于礼仪很看重,特别是见帝王时,更是如此,所以这扇门就是提醒大臣们“端正仪容”之义。

好了,这三个作用里第一个作用就和仓库有关系,因此它也符合《周礼》中”三朝五门“的规制。

皇宫的”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看到它你就能够理解千年前古人们的建筑智慧以及对礼仪的崇拜。

发布于 2025-08-06 15:12
收藏
1
上一篇:永定门,千年古都的“门”中传奇 下一篇:轨交新线正式开通前,行车指挥权临管的关键职责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