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结金兰,探寻古代结拜兄弟的出处与千古佳话典故
“义结金兰” (yì jié jīn lán) 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结拜为兄弟姐妹,表示情谊深厚,如同手足。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典故与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关。
"出处与典故:"
这个成语源自"《后汉书·郭杜孔张列传》"中记载的故事。
"人物:" 郭丹、杜夔、孔融、张俭。这四人都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清流名士,品行高洁,志同道合。
"背景:" 东汉灵帝、少帝时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朝政腐败。郭丹、杜夔、孔融、张俭等人正直敢言,不依附权贵,因此受到宦官的嫉恨和迫害,先后或被贬谪,或被诬陷。
"结拜:" 在被贬谪或流亡的过程中,这四人对彼此的品德和志向非常欣赏,深感人生路途艰险,需要相互扶持。于是,他们在逆境中结拜为异姓兄弟,以“金兰”之谊相互砥砺,彼此照应。
"“金兰”的象征:" 古人结拜时,常以金、银、琉璃等贵重物品作为信物,象征情谊的珍重和牢固。虽然《
相关内容:
“义结金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容情投意合者结拜为兄弟或姐妹的典故,其出处、内涵与演变如下:
### 一、**出处溯源**
1. **核心文献依据**
- **《周易·系辞上》**:最早提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哲学理念,以“金”喻情谊坚不可摧,“兰”喻言语如兰芬芳,奠定“金兰”的象征基础。
- **《世说新语·贤媛》**(南朝宋·刘义庆):首次将“金兰”用于描述人际关系,记载“山公(山涛)与嵇(康)、阮(籍)一面,契若金兰”,强调一见如故的深厚契合。
- **《太平御览》引《吴录》**:明确使用“义结金兰”一词,记载三国时张温与诸葛亮结为金兰之好的史实,成为成语的直接出处。
### 二、**“金兰”的象征意义**
- **金**:取自“其利断金”,喻情谊如金石般坚固,经得起考验。
- **兰**:源于“其臭(嗅)如兰”,以兰花高洁清雅的品性,象征志同道合者精神境界的纯净高尚。古人视兰为“君子之花”,赋予结拜行为道德理想化的色彩。
### 三、**历史典故与经典案例**
1. **竹林七贤之交**
山涛、嵇康、阮籍虽出身背景迥异,但因精神共鸣结为知己,成为“契若金兰”的典范,体现魏晋名士超越世俗的交友观。
2. **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
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祭告天地,誓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将金兰之义具象化为“忠义救国”的伦理符号,成为民间最广为人知的结拜模板。
3. **其他著名结谊**
- **杵臼交**:东汉吴祐与贫士公沙穆在舂米劳作中结为挚友,代表阶级隔阂的突破。
- **管鲍之交**:管仲与鲍叔牙的互信包容,被奉为“知己”的最高境界。
### 四、**仪式流程与文化内涵**
1. **结拜仪式**(“换帖”)
- **金兰谱**:红纸书写结拜者姓名、生辰、籍贯及三代族谱,交换为凭。
- **祭天盟誓**:设天地牌位,按长幼序焚香叩拜,共诵誓词(如“皇天后土,实鉴此心”),以神明见证强化契约神圣性。
- **性别差异**:男性多公开祭告;女性闺中结谊常以首饰、手帕等私物为信,称“金兰姐妹”。
2. **文化内核**
结拜行为实质是构建“拟血缘共同体”,通过仪式将友情升华为“准亲属关系”,既弥补宗法社会的亲情局限,亦强化彼此忠诚的义务。
### 五、**成语的延伸与固化**
- **近义词系统**:派生出“金兰之契”“契若金兰”等变体,与“刎颈之交”“生死之交”构成描述深厚友情的语义网络。
- **文学固化**:从《世说新语》的文人雅谊,到《三国演义》的民间叙事,“义结金兰”逐渐脱离贵族语境,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符号。
> **结语**:
> “义结金兰”凝练了儒家“信义”伦理与士人精神追求,其仪式(如换帖、盟誓)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社交实践,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越血缘构建信任的重要方式。从《周易》的哲学隐喻到桃园结义的民间信仰,这一典故深刻塑造了中国人对友谊的理想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