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香巴拉,走进她的生活,领略神秘魅力

探秘香巴拉,走进她的生活,领略神秘魅力"/

“香巴拉”(Shambhala)这个词,听起来充满了神秘和吸引力。你说的没错,“走进她的生活就知道了”,这正是探索香巴拉魅力的方式。不过,在开始“走进”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巴拉是什么。
"什么是“香巴拉”?"
“香巴拉”这个词源于梵语,意为“圆满之境”或“理想乡”。它通常被描述为一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深处、隐藏的、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式王国。这个概念主要出现在藏传佛教和一些印度教的传统中。
"香巴拉的几个关键特征:"
"地理位置:" 传说中,香巴拉隐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某个地方,普通人无法找到。有些说法认为它位于西藏的米拉日巴山洞附近,而另一些说法则认为它遍布全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统治者:" 香巴拉由一位名叫“卡尔帕恰诺”(Kalki)的转世活佛统治,他是未来佛弥勒佛的化身。 "社会形态:" 香巴拉是一个和平、繁荣、充满智慧和慈悲的社会。在这里,人们遵循着高尚的道德准则,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科技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们精通各种艺术和知识。 "精神信仰:" 居住在香巴拉的人们信仰佛教,并将其教义融入日常生活。他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相关内容:

刘丽君 中国妇女报 昨天

在克松社区“打牛角”的娱乐场地旁,尼玛卓玛正在一刻不停地奔忙,为客人沏上一壶新茶,她的丈夫和大儿子外出跑施工,这一趟会为家里带来不少收入。

这时候,广播里传来社区妇女主任白玛央宗的声音:“请‘一孩双女’政策帮扶家庭,快来居委会进行登记。”

而此时,在克松妇女羊绒编织合作社里,普布卓嘎正手速飞快地织着羊毛围巾,她的女儿最近又帮她卖出去不少围巾,要抓紧时间赶制了。



从左至右依次为普布卓嘎、妇女主任白玛央宗、格桑央宗。

这是发生在克松社区最平常不过的一幕。这个距离山南泽当城区7公里的社区,曾是旧西藏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在山南的六大庄园之一。1959年,西藏平叛以后,克松是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子,因此被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60年来,这里的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香巴拉”在藏语里是“世外桃源”的意思,而克松社区的妇女们,将日子过成了她们心目中的“香巴拉”。

“织”出来的好日子

普布卓嘎的前半生过得并不顺利。

她的父母曾是克松庄园的农奴,小时候家中贫困,她吃不饱穿不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成家后,普布卓嘎一方面要照顾女儿以及病重的婆婆,一方面还要耕种田地,辛苦却收入微薄。

不过,现年50岁的她,已摇身一变,成为克松妇女羊绒编织合作社的负责人。

谈起创办编织合作社的缘由,普布卓嘎说,这还得归功于女儿。

2014年,普布卓嘎的女儿从西藏大学毕业,成为山南隆子县医院的一名医生。看到妈妈织的卡垫、围巾这么漂亮,女儿就在微信上当起了“推销员”。没想到,“妈妈牌”围巾一下子就火了,尤其受到医院里来自内地的援藏医生的欢迎,都想买普布卓嘎织的围巾做伴手礼。

“医生们都爱我做的围巾!”普布卓嘎大受鼓舞。

眼看着订单越来越多,女儿给她出主意,不如带动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干。

普布卓嘎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克松社区居委会,立刻受到了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居委会将一幢二层小楼出租给普布卓嘎,一年的租金只收1000多元。2015年底,妇女羊绒编织合作社应声成立。

如今的羊绒编织合作社,被普布卓嘎经营得有声有色,靠着出售围巾、卡垫、毛毯等编织品,一年的收入能有3万多元。

合作社目前有7名妇女员工,50岁的格桑央宗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耕地和带孙子之余,她也能通过在合作社做做编织,为自己的小家增添上千元的收入。

从白手起家到走向“香巴拉”

尼玛卓玛今年已经55岁了,家里经营着一个用来进行西藏传统运动“打牛角”的休闲场地,她负责照看这里的生意,为光顾的客人们提供些茶水吃食。



尼玛卓玛(左)和丈夫边巴(右)。

其实,尼玛卓玛早已没有经济上的担忧。她的丈夫边巴是农牧民施工队的负责人,也是克松社区的致富带头人,家庭一年的总收入能有100多万元。

“建这个‘打牛角’场所,是为了让村民们在农闲的时候,有个健康的娱乐项目。之前大家的娱乐就是喝酒打麻将,非但不健康,还会把一年的收入都输光了。”边巴说。

尼玛卓玛和边巴的父母都是农奴,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尤为艰苦。吃食只有糌粑,很多人挤在一个小屋子里住。

1984年,受惠于包产到户等党的惠民政策,边巴贷款买了辆拖拉机搞运输,从接一些小活儿干起。而尼玛卓玛则在家编织传统的藏族卡垫,补贴家用。

后来,边巴的拖拉机换成了小货车,生意越做越大,收入也逐年增加。2000年,家里就盖起了新房。

先富带动后富,2015年取得了施工资质后,边巴带领着克松居民组建了一个施工队,接一些小工程。现在,施工队一共有15个人,每个队员人均年收入有3万多元。而尼玛卓玛也早已不再织卡垫,在家帮衬生意。

如今,这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大儿子继承衣钵,跟着丈夫一起干施工队;二儿子考取了公务员,现在在拉萨工作;小女儿在拉萨开了间茶馆,一年收入也有20万元左右。

尼玛卓玛说,现在的日子,就是她心中的“香巴拉”。

一位妇女主任的“大家”和“小家”

作为克松社区的妇女主任,白玛央宗总是一刻不停地为社区的妇女儿童忙碌着。

“今天我还组织了所有的妇女,一起给咱们克松社区义务做卫生。”她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

两年前,前任妇女主任退休,通过民主选举,白玛央宗接起了为村里妇女儿童服务的接力棒。从那时起,只要有什么关于妇女儿童的重要消息,她都会通过广播吆喝一声,甚至还会挨家挨户上门通知。

白玛央宗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为社区里的新生儿登记户口,以及给居民宣传国家针对西藏地区妇女儿童的惠民政策。

她自己也是政策的受惠者,2010年生第一个孩子,她拿到700多元的奶粉补贴。2018年,生老二的时候,奶粉补贴已经涨到了2000元。

谈到未来对妇女工作的规划,白玛央宗说,她也想像普布卓嘎那样,建立编织合作社,带动更多的妇女就业增收。

工作之外,白玛央宗还是个“种菜能手”。她和丈夫一起经营的蔬菜大棚,每年的收入能达到6万多元。

现在,她一边风风火火忙着村里的妇女工作,一边还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妇女确实能顶半边天,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生活中,妇女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女童的就学,妇女的就医,国家在这些方面给予了西藏妇女儿童很多政策的帮扶,克松社区也积极响应政策,现在社区的妇女住院分娩率能达到100%。”克松社区现任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说。

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在党的关怀下,更多的西藏妇女,就像普布卓嘎、尼玛卓玛那样,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美。

欢迎转发点好看

转载请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卢新宁履新为什么会刷屏?

现代人结婚率低的原因,古人早已说透!

《都挺好》:为真实的女性群体画像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见习记者 刘丽君

图片/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见习记者 刘丽君 摄

编辑/肖婷

美编/李凌霄

发布于 2025-08-06 11:58
收藏
1
上一篇:十元逆袭!居家剁椒制作攻略,简单易学,味道秒杀大牌! 下一篇:详解,北京的“香巴拉”——探寻都市中的神秘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