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理位置偏北,地势较高,距海较远,边沿又有山脉阻隔,因而具有降水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很少有酷热的天气,春季多风沙,降水量少,日照充足,年、日温差大。这里和祖国绝大部分地区一样,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雨量集中在夏季,因此又带有一些季风气候的色彩。
由于内蒙古高原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连,地面坦荡开阔,为我国冬季寒潮大风之要冲,造成冬季严寒干燥。一般从11月至次年3月有5个月至半年的寒冷期,而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则长达8个月。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10° C 递减到﹣32° C 。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25° C --45* C 间,自治区的最北端温度最低,气温曾出现过﹣52° C 的记录,成为中国最冷的地区之一。但由于重视防寒过冬,人们的冬季生活并不像外地人想象的那样艰苦。以呼伦贝尔盟府所在地海拉尔为例,该城冬天气温都在﹣30°℃左右,但室内温度却达到20°℃,花卉常青,春意盎然。牧区入冬以后,牧民们也住进了冬营地温暖的板中房,用备好的牧草饲养牲畜,或在近处放收。这时候,寒潮的侵袭频繁,一般三五天、十来天一次,还往往伴随着降雪。如果降雪过多,就会造成"白灾",危害牧业生产。
内蒙古冬季长而春天来得迟,二三月份,祖国的南方已是百花争艳的季节,内蒙古地区多半还是冰冻雪封,寒冬未尽。直到四月间,春天才姗姗来迟。春天的时间较短,一般只有两个月左右,又是多风的季节。春季大风天数要占全年大风天数的60%以上。多风是内蒙古气候的一个特征。全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都在三级以上,有一半以上地区(大部分是牧区),年平均风速达四级以上。年平均大风天数绝大部分地区都在40天以上,有的地方达到100天以上。大风天气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但它又是一种廉价的能源。
自治区除了大兴安岭北端无夏季外,其他地区一般都有两个月以上的夏季。牧区和一些城镇确实是避暑胜地。自治区绝大部分地区一般日夜温差都在10度以上,有的地方可达20度以上。所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民谣。日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蜜瓜、甜菜等作物的糖份积累。内蒙古地区一年中的冬夏温差也相当悬殊,这是由于冬季温度过低而造成的。年温差一般在33度至49度之间,而且从南至北逐渐增大。全区大部分地区无霜期在80天至150天,农作物一年一熟。西辽河、河套平原、伊克昭盟南部西部等地区,最长可达180天,适于喜温作物的生长。内蒙古距海较远,从热带海洋来的暖湿气流,到达这里已经是强弩之末,大量水份已经消耗,所以雨量稀少。
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在150毫米至450毫米之间,雨量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大兴安岭北部和东麓、哲里木盟东南部、赤峰市南端最多,可达500毫米,而境内最西部的阿拉善地区的年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下。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七八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60%,而且多暴雨,这种雨热同季的现象,对于牧草和农作物的生长极其有利。相授,冬春两季雨雪少,只占全年降雨量的51%左右,因而造成"十年九旱"。与降雨相比,美发却旺盛得多,年蒸发量在1000毫米至3000毫米左右,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3至5倍,不少地区超过10倍。内蒙古地区海拔较高,阴雨天气少,所以太阳幅射较强,日照较长。
全区年日照时数普遍都在2500小时以上,最多可达3200小时,是我国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日照充足能增进作物生长发育的速度,从而弥补了生长期较短的缺陷,相对地提高了积温的利用率,并且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光能资源。
夏天的内蒙古大草原是美丽迷人的。它象身姿绰约的少女,披着五颜六色的衣裳,向人们展示着她丰腴、深沉的美。农谚说:"立夏杏花开,严霜不再来",有人以为杏花的盛开最早给人们带来夏天的信息。其实,从内蒙古气候特点分析,真正揭开夏天帷幕的不是杏花,而是不易为人所注意的春小麦扬起的小花。
由于春小麦从播种到开花,其生长发育所积累的温度(积温)正好和春去夏归时的温度总和相等,因此,内蒙古物候上一般以春小麦普遍扬花的日期(历年平均日期)来作为夏始时间的。这个时间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约比"立夏"晚一个到一个半。初夏的六月,内蒙古仍多晴朗天气,气温回升快,使得草原许多奇花异草,还没来得及向春天展露姿容,却把浓装艳彩带到了倏然而来的夏天。那红艳艳的山丹丹,白莹莹的野百合,金黄色的矢车菊,宝蓝色的益母草,蓝格楞楞的马莲花……,象大自然的能工巧匠织出的一天云锦,这时日平均气温为18°-20° C 。
盛夏的7月,草原上牧草染成了墨绿色,繁花更加耀眼多姿,泉边、河畔、湖旁的羊群如轻轻滚动的绒团,牛犊似缀在锦绣上的玛瑙,马驹正在学步腾跃……,草原上美极了。这时日平均气温达20°-23° C 。虽然在不少地方最高气温可达30" C 以上,但由于昼夜温差大,晚间凉风习习,一天的暑热会很快消失殆尽,因此人们不曾有过分炎热的感觉。夏末的8月,草原上牧草开始成熟变黄了,天空碧蓝.36如洗,空气清激透香,吸一口,都似饮玉液琼浆,可以把人们的分享五脏六肺涤荡洁净。这时日平均气温开始下降到19°-21° C ,是草原上丰收的季节,欢乐的季节。
据气象资料统计,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一般约为100至300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一75%。
夏天的草原所以迷人,在于气候格外凉爽宜人,也在于有滋润的雨水。有人说,没有见过夏天草原的人,纵然饱览过三山五岳的风光,领略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等于什么也没见过。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内蒙古夏天的草原确实是一幅绚丽的画,是一首抒情的诗。秋天的草原,湛蓝的天空格外明朗、清澈、透亮,缕缕素淡纤细的白云,象刚精心梳理过的柔软的羊毛,在空气中飘浮着。蓝天之下,大草原显得更加开阔、深远,无边无际。轻风过处,金黄的牧草此起彼伏,雪白的羊群时隐时现……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秋色画啊!
然而,芳草的枯衰最早给人们带来秋天的信息。这个时间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是在8月中旬到8月下旬,此时日平均气温已下降到15-20C,正值初秋时节。初秋过后,南方飞来的大鸿雁,一队队在人们头顶掠空而过,迁返故居。这时是九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已降到10°-15°℃,时序也已从初秋推到仲秋。
到了9月下旬以后的深秋时节,树木便纷纷脱去它们绿色盛装,黄叶乘西风飘然而下。根据物候资料记载,内蒙古地区的杨树、榆树落叶时间是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柳树和一些果树落叶时间是10月中旬,这时日平均气温大都已降至10° C 以下。在约两个月的秋天里,由于太阳光线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的时间一天比一天变短,地面可接收热量不断减少,因此气温下降在各地是剧烈的。例如,呼和浩特9月比8月气温要降低6.2° C ,10月又比9月降低7.4° C 。越往北,春天升温越快的地方,秋天降温也越快。如锡林浩特9月比8月降温6.8° C ,10月又比9月降温8.7° C :海拉尔9月比8月降温8.7° C ,10月又比9月降温9.9° C 。
气温下降了,凉秋代替了炎夏,使各地的降雨量也相应地为之减少。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秋天降雨量一般为20-70毫米,约占全国降雨量的15%,是夏天降雨量的1/5。
秋天降雨量如此减少,是由于我国季风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在夏季,因为陆地上气温高,气压低,海洋上气温低,气压高,风就从海吹向大陆。这种温暖而潮湿的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多,为夏季雨量增加创造条件。入秋以后,因为陆地上气温降低了,海洋上气温相对升高了,风也就慢慢从大陆吹向海洋。这种大陆性季风干燥而寒冷,水汽条件差,因此降雨量就出现明显的减少。不过,季风的转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当南方的暖湿空逐渐向南撤退,北方干冷空气不断向南推进,两种不同性状的空气相遇时,往往会产生淅淅沥沥、连绵不断的秋雨。内蒙古的秋雨主要集中在8月中下旬。雨后,暖空气被赶跑了,冷空气成了"统治者",于是天气骤然变凉,"一雨变成秋"。

十小时降水量最大的地方
1977年8月1日傍晚到2日8时,在内蒙古和陕西省交界的毛乌素沙地,出现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这次暴雨持续18个小时,主要集中在1日22时至2日早8时。暴雨最大值出现在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呼吉尔特乡水利大队木多才登村。根据多次反复调查和核对,8至10小时内,降水深约1000-1400毫米,创全国10小时降水量最高记录。 《内蒙古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