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今,探寻福州文人生活的韵味与乐趣

穿越古今,探寻福州文人生活的韵味与乐趣"/

福州文人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是否“好玩”则取决于个人的标准和时代背景。
"古代福州文人生活 (大致从唐末至清末民初)"
古代福州的文人生活,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但也带有南方滨海城市的特色。
"特点:"
1. "崇文重教:" 福州自古以来便是文风鼎盛之地,自唐末王审知父子始,历代统治者多重视教育,兴办书院,如著名的“十邑书院”(后合并为全闽第一学府——福州府学)。科举是文人的主要出路,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是许多人的梦想。 2. "生活来源多样:" "科举入仕:"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是最高理想的实现方式。官场生活有好有坏,既有权力地位,也可能面临官场倾轧、政治风险。 "游幕生涯:" 没有考中或不愿为官的文人,可能受地方官员邀请,到府、州、县衙门担任幕僚,提供文书、参谋等帮助,生活相对自由,能接触社会百态。 "乡居讲学/著述:" 有些人选择退隐乡间,以教书为生,或潜心研究学问、著书立说。这在有一定家学渊源或经济基础的家庭中

相关内容:

歌曲:紫檀荷

作曲:孟丰敏 作词:施雨 演唱:甘晴

视频加载中...


福州市仓山区 三一弄 无逸山庄

作者:孟丰敏(璎洛)

诸君不用怀疑,文人多数是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但是很奇怪,文人们在唐诗宋词里过得特别悠哉,到处游山玩水,访僧问道,还整天泡青楼歌伎,这放在今天得是土豪生活吧?至少是小资!

好吧,这是一种生活观念和态度,和钱没半毛钱关系。只要有可能,文人总要给自己的平淡生活加油添醋,哪怕在抗战时期,避乱到西南联大的汪曾祺、林徽因等文人吃草度日,也始终保持那一点诗心,诗意生活,不放弃做人的尊严。这就是文人精神。

自古福州的文人是怎样生活的呢?

久远的要说到宋朝,因为宋朝开始福州有了比较多数量的文人,而且都是贵族级别的,尤其南宋,福州远离中原战争,对外贸易频繁,境内居民安居乐业且经济富裕,灵山秀水的东南大都会就成了世外桃源,皇亲贵胄纷纷搬家到福州来,管理皇族宗室的西外宗正司也随后迁入福州。福州的政治地位空前高涨,立即成了一线城市。

于是乎,福州诞生了一个宗室文人圈,全部姓赵,可想而知这是怎样一个文化圈。比如赵希融写的《赋玉岩》:

君不见陶令门前栽五柳,聊为折腰辞五斗。

归来三径足欢娱,琴书得趣人谁有。

又不见和靖卜築临西湖,湖山胜景天下无。

至今疏影横斜句,人与梅花其清癯。

古来逸士皆如此,一节纯全能终始。

只摘抄诗歌的前半段,已可见当时福州之美景,和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那时这些宗室贵族文人的生活是很富足安逸的,什么都满足了,忽然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时,就像李叔同一般想出家或当隐士了。

不过,这些富豪诗人们终究也就是发发牢骚,借用诗歌过过嘴瘾,真的把他们流放到荒郊野外生活几年当隐士,他们一定会觉得红尘很美好。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灵魂生活,没有几个人具备出家的条件,那不只是需要高智商,还要已尽完为人子女、父母、夫妻的责任。进了佛门禁地真的就能安心修炼了吗?你看《六祖坛经》说得多明白,六祖到了五祖身边想学本事,始终都和混社会一样,没办法安心修行,首先就要想办法在寺里站稳脚跟,然后排资论辈等着晋升,所以佛界也是江湖、名利场,为了争当六祖,五祖的子弟们对六祖毫不留情、赶尽杀绝。宗教斗争和政治斗争一模一样。所以,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地承担为人子女夫妻的责任吧,这才是你的真正修行。如果你心中有爱,就像文人一样诗意生活,再写点文字发发牢骚,难得糊涂地活着,比去寺庙修得心如死灰、形如槁木,更有智慧。

福州市仓山区 积兴里 端庐

谈论宗教问题,废话就比较多,再说福州的明朝,尤其晚明福州社会经济繁荣,士大夫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当时王阳明心学崛起,肯定人欲的合理性,受程朱理学思想禁锢已久的人们重新回到道家崇尚自然、自在的生活状态中。福州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幸福之州,文人们弃官不就、淡泊名利、广建园林,追求美好的世俗生活,游山玩水、狎妓听曲、享乐声色,因此留下许多瑰丽的文化篇章,兴盛了福州诗学。

当时闽地有十才子,分别是翁正春(状元)、叶向高(首辅大臣)、邓原岳(户部主事)、曹学佺(南京户部郎中)、谢肇淛(南京刑部主事)、徐熥(著名藏书家)、徐勃(著名藏书家)、安国贤、陈荐夫、林宏衍。这十子中曹学佺名气最大,是明朝闽中十才子之首,竹林后七贤之首、闽剧始祖、藏书家。为人耿直坦荡,为官清廉。他有一名联:“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曹学佺自幼家庭清贫,考上举人后被明朝嘉靖状元龚用卿看中,选作女婿。龚用卿辞官回家后,曹学佺在其社会关系影响下,认识了闽地乡贤名流,和邓原岳、谢肇淛、徐熥等文人经常在竹林书院结社吟诗。邓原岳后把竹林书院改为“竹林精舍”,诞生了“竹林后七贤”即邓原岳、曹学佺、谢肇淛、徐熥、徐勃、陈荐夫、林宏衍。

竹屿就在今天晋安区的岳峰镇上。南宋时,朱熹曾到这里的东竹林书院讲学,到了明朝翁正春和叶向高也在这里讲课,使得该书院闻名遐迩。

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会试中,曹学佺以二甲五十名考取进士,因同情被罢免的主官,被调任南京天柱大理寺左寺正的闲职,之后又任南京户部郎中。在任闲职七年间,曹学佺精心研究学问,剩下的时间便是游山玩水了。他还在南京组建了金陵诗社,经常和钱谦益一帮名流在一起游逛,是秦淮河畔的常客。

天启六年(1626)秋,曹学佺迁陕西副布政使,尚未赴任,突生变故。事因其在所著《野史纪略》中直书“梃击案“本末,魏忠贤党羽刘廷之挟嫌劾之,谓“私撰国史,淆乱是非”。曹学佺被囚禁70天后削职为民,《野史纪略》书版被毁。

曹学佺回福州后,有了更多时间享乐,和徐熥、徐勃等才子们经常一起押妓听曲。当时的福州名妓奇奇,才艺双绝,成为他们诗歌活动的特邀嘉宾,常常与他们诗歌唱和,弹琴助兴。他们因此时常流连青楼,十分同情妓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与她们都结下深情厚谊。

总去青楼听曲,费用很高,环境也不幽雅。曹学佺就在洪塘老家建造了石仓园,园内有20景,如浮山堂、春草亭、石仓语江亭、长至台、夜光堂、石君听泉阁、梵高阁、淼轩梅花馆、荔枝阁、碧泉庵、竹醉亭、琴书社、南池、石桥临赋阁……在妙峰寺和鳌峰坊还有园林。这样福州文人们就常聚他的石仓园吟诗享乐。怎么享乐呢?文人的趣味自然比较高雅,当然是请了一班才貌双全的名妓来操琴、作曲。曹学佺的文艺品味非常高,喜欢汉族戏曲,自组儒林班,原创儒林戏。

当时福州社会上有较为粗糙的平讲戏。曹学佺则倡导儒林戏。为了儒林戏的诞生,曹学佺把当时福州名妓又是大才女的乔玉翰娶回家作妾,协助他的闽剧创作工作,常邀另外一些心仪的妓女卓文君、文娟等来石仓园合作排戏。善于作曲的乔玉翰自创闽剧中最重要的逗腔。他们成为事业上最理想的伴侣,组成儒林家庭戏班,让其他几位能歌善舞的妾、家童都参与进来,完善了儒林戏,从而让闽剧风格分为儒林、平讲两种,并因曹学佺缘故,令文雅派的儒林戏广泛传播流行,后成为职业化的闽剧,流传至今。

曹学佺和福州著名诗人徐熥、徐勃兄弟是好哥们,每年冬天雪后放晴,就到仓山区的梅岭来赏梅,留下很多赏梅的诗歌。徐熥最著名的那句“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成为仓山区“梅坞冬晴”美景的最佳诗句,流传至今。最重要的是,曹学佺在诗里写得他偶遇梅仙了。大才子遇见仙女毫不稀奇,其实就是男才女貌、才子佳人的故事。但梅岭上据说真有仙子,当时戚家军来这里抗击日本倭寇,就是得到了梅仙的帮助才大获全胜,结果倭寇十分痛恨梅林,逃跑时一把火烧毁了梅林。这可是载入史册的,不由你不信。

回说晚明,当曹学佺建石仓园时,徐熥、徐勃也没闲着。他们在福州鳌峰坊建“红雨楼”、“绿玉斋”、“南损楼”。徐家不富,徐熥却好周济,有“穷孟尝”之雅号。

红雨楼就在如今的于山脚下。红雨是什么雨?桃花雨,美艳尤甚樱花雨,这足以让你想象得如痴如醉好几天吧?但人家这座红雨楼不是用来看歌舞表演的,主要就是以藏书、校勘图书为事。多好学的才子啊!但他们肯定不是书呆子,徐熥常常和谢肇淛风流才子一起到南京约会秦淮美女。徐熥喜欢的女子都是女侠性格。他在世仅39年,却留下许多名诗佳作。当时这些福州文人和南京文人之间时常往来,所以福州文人的生活你可以想象一下,才子佳人游湖,诗词酬和品茗,太雅致了!

文人雅起来不得了,就是做美食也淡雅极致,不能用辣椒、青椒、胡椒。重口味的菜肴口气不清新,显得粗俗。比如清朝福州著名诗人陈衍就是一个文化美食家,留存于世的是一本闽菜谱,教你做文人菜。这文人菜可是相当美味可口。他还创立了同光体诗,麾下门生为其创立说诗社,一班男诗人常常到三坊七巷的大光里15号的陈衍家雅集吟诵。现代人没有听过福州话吟诵,不知道那有多么美妙动听。当很多人赞美南音时,殊不知这和吟诵差不多,区别只在于南音对配乐要求比较高,是综合舞台艺术表演,若只对着文本唱时,南音就和吟诵相差无几了。

《西湖志》的总编撰何振岱曾组织了一班福州才女,前后加入的有十一个,成立了“寿香诗社”。何振岱带着这班才女经常到于山、仓山、螺洲去搞文学采风活动,诗书画流芳千古。何振岱为人十分正直、严肃、严谨,完美主义问题特别特别严重,当然这个人十分慈悲,路遇老牛要被杀,心有不忍,向女弟子刘蕙愔借钱买下它,然后为它养老送终。刘蕙愔吃素,养的一只鸡寄放在西禅寺后,再也不吃虫了。

福州市 聚和路

我在我的散文集《流翠烟台山》中专门为刘蕙愔写了一篇。开头段落摘抄这里:福州仓山区聚和路因路东端有聚和里而得名。聚和路上有不少老建筑,比如德园、宇园、涤园。但,最令我遐想的是一座已经消失的私家宅院——淇园。这座在福州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私宅却曾经住着一位美丽高雅的才女。她和福州城内的才女们组成寿香诗社,每月例集一次,临场拈题,限时限韵,作七绝二首或词一阙,然后轮流评点、吟诵,于古香古色、诗情画意中操琴、绘画,文娱雅乐。这位才女,姓刘名蘅,字蕙愔,号修明,螺洲人氏,工诗、词、画,是晚清至近代的闽都十才女之一,被誉为“闺帷之杰”。

福州十一个才女中在文坛最活跃的就是刘蕙愔、王德愔、何曦(何振岱的独生女)、薛念娟、张苏铮、施秉庄、叶可羲、王真。她们基本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陆续离世。而刘蕙愔则活了103岁,1998年才过世。和刘蕙愔同时期闻名的就是远在北京的冰心、林徽因。

这些年福州文坛依然很热闹,文人都喜欢写诗、朗诵诗,所以诗歌活动、文学采风活动频繁。我作词作曲的很多歌曲都是反映福州的诗情画意,比如青运会的歌曲《我在福州等着你》、《一茶茉莉一城香》,还有《诗意榕城》不仅盛赞福州的山水诗情画意,更说明福州是诗的故乡。诗意榕城这歌名一出来,后来许多城市、地区、论坛跟着起名诗意神州、诗意X城……然后一查,发现全国爱古诗词的人现在有几百万,这个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微信群中,所以我不小心被这些大军拉拉扯扯,竟然也进了一百多个文学群。可见中国人对唐诗宋词的爱是永恒不变的。那么,诗意栖居,自然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状态下人们的一种理想、梦想。

福州 马厂街 可园

虽然我没有诗院,但我有诗心,追求诗意的生活和爱。只要有诗心,便可以在家养花,也可以在路上收集桂花树落下的桂花,把它们养在玻璃水缸里、青瓷水杯里,只要有水,这些零落的花瓣就不易枯萎,可长久地保持它的鲜艳灿烂。为什么?水也是一种灵魂,水也有诗心,想为这些落花保持它们最美的盛放姿态。这样的诗心就是爱。有爱的诗心就是佛心。

生活到处充满了禅意和诗心。道无洪纤,每件小事做好了都很快乐知足,也就体会到了儒释道一家的含义。所以,诗心、佛心、禅心、爱心都一样,都是慈悲为怀。

有诗心、佛心的人,爱红尘如田园。正所谓世上本无事,何处惹尘埃?心净,哪里都干净。你看荷花,她长期生长在淤泥中。淤泥营养充足,荷花的枝叶与花瓣才生长得那么清雅脱俗,也说明荷花有诗心。天天站在淤泥中的荷花,佛祖和文人非但没有嫌弃她,还以荷为诗的形象。荷花若离开了淤泥,便枯萎了。所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说明红尘很美好。

在红尘里修一颗诗心,日子可比深山老林更加逍遥美好。你的亲人、朋友会爱你,关心你。佛学修到最高境界,不是出家,是回到红尘中来把所学的运用起来,让你的生活形成善的循环,改善你的人际关系,让世界充满爱。所以能守一颗诗心,是因为你有爱心。俗人、文人、佛徒道人,做的无非就是同一件事,学会爱自己,爱生活。诗意生活便是爱生活,美化自己。

发布于 2025-08-04 20:28
收藏
1
上一篇:南宋绘画瑰宝,博物图谱解读——杨婕妤百花图卷艺术赏析 下一篇:历代诗话精粹——探秘乐府指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