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超7亿人没吃过香椿,却把它当成父亲树,背后故事扎心了
香椿在菜市场身价年年翻倍,一把嫩芽能抵半斤猪肉。
很多人以为它只是网红春菜,其实它早被写进家训,成了父亲代名词。
老北方院子讲究前不栽桑后不种柳,偏要在正房门口留一棵香椿。
树长高了,父亲也老了。
木头能打嫁妆箱子,嫩叶能炒鸡蛋,一棵树把养娃的钱包安排得明明白白。
古人把父亲喊椿庭,出自《论语》里孔鲤小跑过厅堂的典故。
父亲在堂前教子,香椿在堂前遮阴,久而久之树就成了父亲的替身。
谁家椿树被风刮倒,全村都会上门安慰,那等于顶梁柱塌了。
香椿芽看着嫩,脾气却冲。
它自带亚硝酸盐,直接入口容易头晕。
老法子是用滚水烫三秒,毒素哗哗往下掉,香味反而锁得更紧。
城里餐馆偷懒不焯水,吃完嘴麻还怪树有毒,纯属冤枉。
焯水后的香椿切碎拌豆腐,一青一白,汪曾祺说这是春天最温柔的颜色。
其实更早的吃法在宋代,《图经本草》里写香椿叶拌面蒸着吃,古人叫香椿拨鱼儿,比现在网红吃法早了一千年。

香椿树能活几百年,山东德州有棵唐代的,年年发芽,被当地当土地公公供着。
树活得久,人却走得快。
老人常说椿树在,家不散,其实说的是父亲在,家才稳。
萱草被当成母亲花,比康乃馨早了两千年。
《诗经》里游子远行前,要在母亲住的北堂种满萱草,让她看着花少掉点眼泪。
萱草又叫忘忧草,其实忘的不是忧,是舍不得孩子远走的惦记。
萱草的花蕾晒干就是黄花菜,炖猪蹄最解馋。
甘肃庆阳把黄花菜当嫁妆,新娘带着走,等于把娘家菜带进了婆家灶。
一棵草吃三代人,这才是真正的传家宝。
现在母亲节送康乃馨,其实不如送萱草苗。
花盆里长出的每片叶子都能煮汤,比鲜花实在。
北京林业大学做过实验,萱草提取物能缓解焦虑,效果和西柚味香薰差不多,关键还能吃。
椿萱并茂四个字,写在老宅门楣上,等于把父母都请进了门。
椿树在左,萱草在右,春天吃芽,夏天看花,秋天收籽,冬天围着树烤红薯。
日子过成四季,父母才算真正住进了孩子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