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主要用于祭祀神灵、祖先、历史名人等,例如供奉神明的土地庙、供奉关羽的关帝庙。古代上至帝王,下至官员士大夫,一般都有家庙,帝王的祖庙则叫“太庙”,古代对庙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普通百姓家里是不能建庙的。

祠:主要用于供奉历史名人、祖先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纪念堂,比如武侯祠。

一般我们常讲的“祠堂”、“宗祠”,就是同一个家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场所。在古代祠堂没有那么多等级限制,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就可以建造。除了祭祀祖先以外,祠堂还有多种用途,平日族人有婚、丧、寿、喜等事,祠堂都可以作为这些活动的场所。

寺:有两种含义,一个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如相当于现代最高法院的大理寺、相当于现代外交部的鸿胪寺。另一个含义是佛教出家人居住修行的场所,如少林寺、白马寺。

观:是道教的活动场所。
庵:起初庵是指圆形的草屋,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将自己的书房叫做“庵”,比如南宋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等等。后来佛教流行以后,庵通常是指女性佛教徒居住和修行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