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原(二百二十六),寻根之旅——探寻“家庙”的历史印记

大平原(二百二十六),寻根之旅——探寻“家庙”的历史印记"/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标题组合。它似乎指向一个系列(大平原(二百二十六)表明这是某个作品或连载的一部分),而“家庙”(外一篇)则指明了具体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这个标题:
1. "地理与家族的结合:" “大平原”通常指广阔、开阔的地理区域,可能象征着某种背景、环境或时代。 “家庙”是供奉祖先牌位、进行祭祀的场所,是家族文化的核心象征,代表着根、传承和归属感。 将两者结合,“家庙”可能建在或位于“大平原”上,或者“大平原”的背景衬托出“家庙”的庄严与孤独,暗示着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家族的传承和记忆显得尤为珍贵或突出。
2. "叙事的可能性:" "故事背景:" 故事可能发生在广阔的大平原上,而“家庙”是故事中的一个关键地点,是情节展开或转折的核心。 "主题探讨:" “外一篇”可能意味着这篇文章(或这部分的章节)是从一个更大的主题或系列中抽离出来的,专注于探讨更深层次的主题,例如:在无垠的自然面前,人类(特别是某个家族)如何维系自己的文化和记忆?家族的根与广阔环境的关系?传统在现代社会或变迁中的

相关内容:

“家庙”(外一篇)

张国辉

春节一天天临近,到老家走走看看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了,除了要去看看长辈亲属,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看一看老家里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家庙”。

说起“家庙”就要说起我的老家,我的老家位于山东省的最北端,与河北省隔河相望。在村子里,我们张姓是大姓,全村二千余人,能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张姓又分四个“院”。是落居在这里的老先人,四个兄弟分出来的四支,每支为一“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就开始又把老年间有过的传统习俗捡拾了起来。什么习俗呢?供奉“家庙”。我们张氏在村里人员多、门户大、势气盛,很早就建有张氏家族的“家庙”,所谓“家庙”就是供奉家族族谱的地方。我小的时候,“家庙”已经很破旧了,只有几间无顶的屋,院落更是残缺不全,这里倒成了小孩子的乐园,是捉迷藏的天然场所。我刚刚上初中时,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不久,人们生活条件好起来了,敬祖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四个“院”的几位老人坐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议,决定重建“家庙”。人们手里有钱,建“家庙”的想法得到了广泛支持,族人按人口分摊费用。这是露脸的事,人们争先恐后,非常踊跃和自觉。

有钱事好办,当年“家庙”就重建一新。五间大瓦房,大大的院落,高高的门楼,厚重的大门,很有古代深宅大院的风格,让人看了肃然起敬。“家庙”的硬件设施“高档”,软件更是有内涵。在屋内五间屋的墙面上,一张白中泛黄的布,从上到下从东到西,正好铺满了整面墙,这就是张氏家谱。家谱上面用毛笔密密麻麻写满了正楷小字,记载着已经逝去先人的名字,人名按支脉排列,从哪到哪一目了然。它不但有内涵,而且很珍贵,据说这是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族谱,延绵五百余年,没有丝毫的损毁。很多族谱都已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烧毁了,它能保存完好是因为张姓家族中出了一位师长,当年这位师长老家的弟弟,把族谱偷偷带到哥哥家里,所以才躲过一劫。这件事也一直是张姓家族的骄傲,对外姓人总这样说:“我们姓张的有根”。

“家庙”建好以后,四个“院”都又购置了锣鼓家饰,挑出会敲鼓会打锣的,组成一个班子。每当春节临近,就聚在一起演练。鼓要敲出精神,锣要打出花样。腊月二十三以后,锣鼓就抬到“家庙”的院子里,从早上到晚上,锣鼓声不断。特别是年三十、初一和初二这几天更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本村的、外村的、本地的、外地的,只要是从村里繁延出去的张姓人士,都纷纷回到家乡到“家庙”上香祭祖。人们跪拜完毕,都会在族谱前驻足一番,用香点着族谱上自己这一支的老先人,指认、默记。全县好多村里有我们这一张姓的人,都来我村延续族谱,过年就到“家庙”上香磕头,祭奠老祖先。随着联系越来越广泛,天南海北出自我们村的张姓人都来“家庙”寻根,有外县的,有外省的,最远还有台湾的。其中,我们这一支有落户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的,自从续上族谱以后,每年都来我村祭祖,人最多时能来100多人,几十车辆,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守“家庙”是每年春节期间最重要而神圣的工作,四个“院”轮流值守。春节期间,在族谱的前面依次排列三座供席,供席的丰盛程度,代表着人们对老祖先的虔诚。每个“院”里也都是把厚实的家底展现出来,供桌上的鸡肥硕,供桌上的鱼鲜美,供桌上的对虾色泽鲜艳。2021年春节是我们“院”守“家庙”,初一早上我们兄弟几个早早就回到老家,先到“家庙”给老祖先磕头,与“院”里的长辈们互道祝福后,在族谱面前长时间驻足,把自己家的支腺仔仔细细的熟记了一番。

我的少年时代,对家乡的记忆,对年的记忆,很大一部分就是围绕着“家庙”展开的,成了自己生命中挥不去的乡愁。成年以后,对“家庙”的记忆始终无法忘记,总是想起那欢快的锣鼓声,总是想起“家庙”里张氏族谱上那些经历岁月的字迹,总是想起人们虔诚叩拜的礼仪,总是想起那一张张洋溢着欢乐的笑脸。随着离开家乡时间的增加,每当春节临近,这种思念越发深刻了。

冬季荣成来看海

因了深冬几日的暖阳,因了心境的平和淡然,更因了儿子的热情力邀,在这个原本和外出游玩不相关的季节,却是要到荣成去看海。虽然略显不合时宜,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开启了。

冬日不同于夏季,景色却是别有天地。因为是冬日,前往的人就少,伸向远方不见尽头的高速公路高低起伏,却是没有多少过往的车辆,一路前行,清闲得很,舒适得很,惬意得很。车子速度很快,路两边的山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通通抛在后面。随着景物的变换,时间不停地推移,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下午大约4点多的时候到达了荣成市里,进到市里和路上感觉相同的就是干净,道路宽敞整洁。在电视里经常看到有关荣成的报道,干净、宜居是最大亮点,但身在其中的感受,却是更真实,越发觉得干净。市里大部分的道路都有步道,偶尔有慢步小跑的人出现在视野里,给不大的小城增添了些许安逸、些许静谧。

在荣成游玩的第一站是去天鹅湖看天鹅。出荣成城区往东三十多公里的样子就到了天鹅湖,天鹅湖其实就是一个开口很小的小海湾,因为是海湾,开口又小,所以风不大浪很小,温暖潮湿,气温适宜,适合天鹅的生长,所以才引得天鹅来此栖息、繁衍。靠近陆地的一边水草丰茂,多为芦草,比内地的芦草长得更高更粗壮,这为天鹅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所以天鹅多在此集聚。天鹅多为白色,成百上千只围拢在一处只有几亩地大的水面上,有的游弋,有的追逐,还偶尔有两只一起盘旋飞翔。无论是游弋的、追逐的还是飞翔的都是两只一起,没有单独的,这不由让人想起比翼双飞这一成语的发端,说的可能就是天鹅。当游人把玉米抛向天鹅时,它们就会上前抢食,幅度不大,更不凶狠,还是比较绅士的。天鹅嘴里总是发出咕咕的声音,一群天鹅发出的声音很大,播放视频的时候,声音挺震撼人的。

第二站便是有天尽头之称的成山头了。成山头的名头是很响的,因为有秦始皇地登临而名扬天下。对于我来说也是慕名已久,早就想来看看,一睹景色之神奇,一观建筑之雄伟,一感气势之豪迈。从天鹅湖再往东走上50余公里,便来到了成山头风景区。成山头风景区分两个主景区,一个是福如东海,它是汉武帝刘彻登临拜谒的地方,刘彻率领文臣武将面向大海拜祭,祈求福如东海、国泰民安。一望无际的大海,宽漫深邃,云蒸霞蔚,让人从内心产生敬畏。一代文功武治的汉武大帝,为了万民苍生,虔诚躬身,求得大海安澜,鱼虾丰收,人民富足。虽然是在冬季,但整个福如东海景区微风和煦,温暖如春,游人置身其中,由衷感叹景色的壮美,由衷钦佩殿宇的气势恢宏,这种自然与人力的完美结合,让人感慨万千。另一个景区就是天尽头了,站在景区里面才真正领略天尽头的含义。站在这里向北望去,福如东海落在了它的西面,在地理位置上天尽头确实要胜它一筹。而从人文的角度来讲,天尽头也要胜它一筹,它因秦始皇的登临而名震四方。外地人大多知道成山头、知道荣成、知道威海,就是因为秦始皇曾到此寻求长生不老之仙药。天尽头镌刻于离海岸最远的一块礁石上,礁石不很大,字也不算很大,但却是在陆地的最东端,再没有其他石头出其左右,可谓尽头之中的尽头了。我只是站在远处向礁石上望了望,最终还是没有登上去,因为心中总是对“天尽头”这三个字有所敬畏,总认为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还不能领悟其中深义,所以就敬而远之了。

第三站便是石岛。石岛在荣成乃至威海的地位至关重要,俗话说:威海经济看荣成,荣成经济看石岛。确实,车刚一进入石岛就感觉到其繁荣景象了,虽然只是一个镇的建制,但商贾林立,车水马龙,能够与我们中西部的县城甚至地级市相比美。这个小镇上光星级的酒店就有五六家之多,我们住的酒店就是4星级的。吃过晚饭,来到海边的广场上,一边散步,一边听着海浪拍打堤坝的巨响,抛却了心中的杂念,心灵得到了净化。

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我们又来到了游玩的第四站:东楮岛村。在这里我们来到大海边上,和大海来了一次亲密接触。站在礁石上拍摄海浪,一个大浪花扑到礁石上,溅起的水花,把衣服打湿了。在海滩上拾贝壳和彩色的小石头,拾到新的不舍得扔旧的,到最后拿不动了,却还是不想走,让儿子拉着才肯离开。因为是渔村,我们特地在这里吃了中午饭,因为是冬季,所以海鲜品种不是想象的那样丰富,但是确实称得上“鲜”字,白蛤做得汁汤的确鲜美,清蒸的黄花鱼肉质鲜嫩,鲅鱼水饺吃出了胶东特有的味道。

虽然时令不相宜,却也更有不同感受,让人兴致不减、流连忘返,所以说游玩的时节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到那里玩,什么时候玩,都是好心情,都有好风光。转眼三天的时间过去了,余兴未尽。在离开石岛时,蓦然回头,看到赤山风景区门口的两行大字:“威海看赤山,赤山有奇观”,因为时间不够,不能探寻其中的奇特景观了,虽然是遗憾,也为我们夏季荣成去看海铺垫了理由。

发布于 2025-08-04 05:27
收藏
1
上一篇:家庙、宗庙、祠堂、宗祠,探寻宗族文化中的建筑差异与内涵 下一篇:古韵漫步,寺、庙、观、宫、祠堂里的历史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