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文韵传承千年,历久弥新魅力绽放

西街文韵传承千年,历久弥新魅力绽放"/

西街文韵历久弥新,这句话表达了对西街文化的珍视和传承。西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历久弥新,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街的文化魅力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更加鲜明,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文化瑰宝。
西街的文化魅力体现在多个方面:
1. 历史底蕴:西街拥有悠久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街道两旁的建筑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展现出浓厚的历史氛围。
2. 文化传承:西街是文化的传承之地,许多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民间艺术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为西街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3. 人文精神:西街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精神,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热情,他们用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为西街文化注入了活力。
4. 美食特色:西街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而闻名,各种传统小吃、特色菜肴在这里汇聚,成为人们品尝和体验的地方。
5. 旅游胜地:西街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游客们在欣赏西街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西街文韵历久弥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人们心中永恒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西街文化,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原标题:西街文韵历久弥新

(福建日报记者 黄琼芬 见习记者 庄钊滢 通讯员 许晓波 李泽波)2日早上9时许,泉州西街逐渐喧闹起来。漫步街道,只见亚佛润饼皮、面线糊、姜母鸭、浮粿等泉州老字号、名小吃陆续营业,游客结伴而行,感受人间烟火、市井生活。

中华老字号美食亚佛润饼皮店门口,一大早就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客人。亚佛润饼皮创办于1898年,近百年来一直落户于西街,至今已传承4代人。

生于斯长于斯的傅国忠已经60多岁,一辈子都在西街生活与工作。“我出生在这里,十几岁就开始学做润饼菜,如今孩子又从我手中接过了这个事业。”傅国忠说。

傅国忠说,润饼菜也叫“相思菜”,番客们都说这是阿嬷的味道。每年冬至到清明节是润饼菜的旺季,店门口总是大排长龙,全家总动员,同时开动十几口锅,才能勉强应对食客的热情。

“西街是泉州的一张名片。从我记事起,西街作为城市主干道就一直很热闹,如今的西街更是云集八方游客,热闹非凡。”傅国忠说。

泉州西街自唐朝“列屋成街”,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曾是唐宋时期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行走在西街,不时就会与文物撞个满怀: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西街还有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楼群,构成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2014年,西街被列入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作为泉州古建筑类型最多样、分布最集中、年代跨度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街区,西街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0多处,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可供开发的古大厝34处、洋楼3处、宗祠1座、古街巷20多条。

近年来,泉州市及鲤城区以千年古寺开元寺为重点,以760米的西街东段为轴线,向主街两侧和四周主巷逐步延伸扩大,撑开西街发展空间,植入新业态,让老树开新花。

开元寺门前的紫云屏背后藏着一间小小的“芥子书屋”。走进书屋,只见书架上摆满了闽南特色书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杂志磁带、老旧物件等,历史感和怀旧氛围扑面而来。

芥子书屋是“美好生活造物社”在西街布局的业态之一。2006年,出于对古城烟火气的向往,“美好生活造物社”创始人郑达真和朋友一起在西街开启创业之路。“作为在地青年,我们希望通过对街区生活和社区品牌的打造,进一步对外宣推泉州本土文化。”郑达真说,“美好生活造物社”在西街已打造了旧馆驿客栈、美好生活小酒馆、美好生活公益图书馆等8家不同业态的文化空间。

如今的西街历史文化街区融合了观光、餐饮、娱乐、演艺、非遗展示、地方老字号、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等业态,正逐步成为“常来常往、常来长想、常来常新”的世遗不夜街区。

今年上半年,西街实现旅游收入近30亿元,同比增长42%。

责任编辑:小云

发布于 2025-08-04 02:28
收藏
1
上一篇:春光明媚景美如画,美食相伴尽享赏景盛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