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揭秘‘海’与‘洋’的奥秘与差异
太棒了!确实,虽然我们经常把“海”和“洋”混用,但它们在地理学上是有明确区别的。了解这些不同,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地球。以下是“海”和“洋”的主要不同点:
1. "范围大小 (Size/Area):"
"洋 (Yáng):" 规模巨大,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它们通常覆盖着大陆的广阔区域,或者延伸至大陆之下。全球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 (Hǎi):" 范围相对较小,通常位于大陆的边缘,被大陆、岛屿或陆地半环所包围。它们是洋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洋的边缘区域或附属水体。例如,太平洋的边缘就形成了东海、南海、菲律宾海等。
2. "深度 (Depth):"
"洋:" 通常非常深邃。拥有地球上最深的海沟,如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其最深处超过11000米。
"海:" 深度相对较浅,平均深度远小于洋。海底地形也相对简单。
3. "盐度 (Salinity):"
"洋:" 盐度相对稳定且较高,因为它们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与大气、陆地有广泛的交换,但水体更新较慢。
相关内容:
原标题:“海”和“洋”有何不同?(把自然讲给你听)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在许多人印象中,“海洋”是一个词语,但实际上,“海”与“洋”既有关联又有不同。
“海”与“洋”都有“大片水域”的意思,但“洋”的面积更大,其中心部位到陆地距离更远。例如,太平洋中心部位距离陆地可达上万公里。而“海”一般与陆地相连,面积往往在百万平方公里量级以下。
我们生活的地球,最初是个表面温度达上千摄氏度的灼热“火球”。岩浆的喷发,将地球内部的气体及液体物质带到了地表。其中,水汽等轻物质飘浮到空中,随后地表温度降至100摄氏度以下,水汽转化成水。随着水越攒越多,大约35亿年前,地球表面逐渐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水膜”。
然而,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海洋是和陆地伴生的。20多亿年前,“水膜”下方的地壳之下,岩浆逐渐发生环流运动。岩浆运动,既有相离的也有相向的。相离运动相当于在原本光溜溜的“鸡蛋壳”上撕开一个口子,里边的“蛋清”即岩浆涌出地表,口子越裂越大,形成较深的海洋;相向运动则让两边的“蛋壳”不断受到挤压、冲击,形成高低起伏的陆地和山脉。
“海”与“洋”关联密切。目前的四大洋中,太平洋的年龄是最老的,超过了两亿年。其实更早时,还有特提斯洋,它在南半球形成,在数亿年时间中跨越赤道向北半球扩张,两亿年前开始进入老年期。在过去1亿多年里,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先后“破壳而出”,不断挤占特提斯洋的生存空间。特提斯洋面积渐渐缩小,到距今3000万年前彻底消失,残留的一部分“化身”为如今的地中海。当然,也存在有的“洋”在成长壮大的同时,因为海陆相互作用,衍生出一些“海”。
了解海与洋的演化历史后,我们就更能理解海洋对人类的深远影响。
地球上95%以上的水来自海洋,海洋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海洋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也供应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海洋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我们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作者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本报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