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院士病逝,享年96岁,默默捐献200万善举,遗爱人间永传颂

周恒院士病逝,享年96岁,默默捐献200万善举,遗爱人间永传颂"/

关于周恒院士病逝的消息,目前没有公开的官方信息来源证实他“偷偷捐了200万”。在没有可靠信息来源的情况下,我无法对此进行评论或提供相关信息。
周恒院士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于他的逝世,我们应该表达哀悼和敬意。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相关内容:

8月1日,天津大学发布消息,我国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名誉院长周恒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8月1日8时54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6岁。

2021年,天津大学发布了一条题为“92岁周恒院士骑自行车去办公室做科研”的短视频,播放量达到20万,登上热搜。视频里,满头白发的周恒从办公室出来,骑着自行车回家。

鲜为人知的是,新生入校,他总会偷偷地跑到天大基金会,给北洋励学金捐款资助困难学生。他总是要求保密,觉得捐款让别人知道会不好意思。这一“偷偷”就捐了200万。

天津大学8月1日发布的报道称,弥留之际,周恒嘱咐自己的学生:“我病了,已经不能讨论问题了,少来医院,没有意义,多和一线专家联系,他们更了解工程实际情况。”

周恒祖籍福建浦城,1929年11月出生于上海,后考取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并留校任教,走上了力学教学和研究的道路。

1981年,周恒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经过一年多的思考,周恒初步发现了流动稳定性非线性理论的缺陷,并在后续研究中提出了线性化问题非中性情况的非线性理论新方法,发展了流动稳定性理论。因在流动稳定性上的研究成果,周恒在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3年,周恒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进入21世纪,考虑到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周恒与同事逐步将研究重点从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转向可压缩流体的流动。

“造飞行器,跟造马车、造船不一样,从实践中慢慢试错,再一点点改进的路径不现实,数据模拟要先行。”周恒说,他不断呼吁力学工作者要面向重要工程技术问题,提炼出新的力学问题,这样既有助于新技术的发展,又能开拓新的力学领域。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经常建议和帮助青年教师开展空气动力学新问题的研究。

2014年,周恒得知我国在发展新型飞行器时发现现有的计算空气动力学不能给出足够精确的空气动力学参数时,便和其他院士共同分析了可能的原因,提出了需要研究的空气动力学新问题。

从2017年开始,他建议并具体帮助一位青年教师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甚至在85岁时,进入了一个对他来说的全新领域——稀薄气体力学领域,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他还长期坚守教学一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亲自为本科生讲授“流体力学”等基础课程,直到去年,95岁高龄的他,仍在指导科研。

“纵观我这一生,应该说基本上是顺利的。能做的已经完成了。” 周恒生前如是说道。

参考资料:天津大学官网、《中国教育报》等

转自:长安街知事

来源: 重庆晨报

发布于 2025-08-03 02:13
收藏
1
上一篇:1914年一代,出生日期刻印命运轨迹 下一篇:孩子乐在其中,家长忧心忡忡,儿童电话手表如何回归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