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延绵的长白山脉,曲折蜿蜒,大山的褶皱里藏着一群火箭兵。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守卫着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条武器坑道,为祖国执掌“大国重器”。远离城市霓虹,常年与大山为伴,与密林为伍,一代又一代的官兵把自己的青春留在这里,他们的故事鲜有人知道。跨越时间的长河,“砬子沟”却记下了许多温暖的“生活叙事”。
不久前,因工作需要,我和宣传干事庄建辉通过电话采访了一位导弹部队初创时期的老前辈。提起“砬子沟”,80多岁的陈老显得格外兴奋。
“当年我们到达东北,已是大雪封山时节,天寒地冻,气温经常在零下30多度,有时甚至冷到零下40度左右。当地人形容冷到‘大便带锯子,小便带棍子’的程度。”时隔多年,老人对当年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记忆犹新,“尽管生活上异常艰苦,可大家一心为创建基地而工作,精神上是充实的。”电话那头,语气平缓、波澜不惊。
他讲:有一次,技术部副部长带作训参谋去勘察定点,由于去时仓促,忘了带午餐,等勘察结束,早已时至午后,肚子饿得咕咕叫。他们就到山下水沟里捉蝼蛄烤着吃。回来后,他们乐呵呵地跟大家说,在山里吃上了“国宴”。

导弹阵地环境当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外界隔离的官兵,不仅要忍受漫长孤独的冬季,最难的就是训练物质条件极差,没有训练场所,教材教具奇缺,战士们心急如焚。为了尽早掌握导弹武器装备的操作技能,他们“冻”中不停,土法上马,因陋就简,用木头、萝卜、泥巴做教具,用木板制成仪器面板,用草绳、麻绳当电缆,在简易训练器材上,练手法、跑线路,体会要领,夜以继日的不懈探索,创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业绩。
陈老告诉我们,他经常梦到自己又回到大砬子沟,还在阵地上。梦醒后,他总觉得意犹未尽,还想在梦里待久一点……也许我们理解不了他那种复杂的心境,却能感受到一个老兵厚重如山的质朴初心和历经时光流转而不变色的情怀。
听着老人的话,我的思绪翻滚,记忆蓦然被唤醒。2004年的冬天,怀着美好的憧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一路上,城市、高楼慢慢地在视线中消失,不知过了多久,睁开眼,一座整齐的营房已经在面前,四周没有围墙,却被白茫茫的大山紧紧包着,这里充满神秘,又充满庄严。

在“砬子沟”,我开始了懵懵懂懂的3个月新兵集训。我的新兵班长崔吉伟,身材瘦高、皮肤黝黑,已经在山沟里待了四个年头。山里没信号、天气也异常恶劣,初入军营的喜悦很快被节奏紧张的训练磨灭。新鲜感淡去,枯燥单调的生活一点点消磨着斗志,幸运的是远离家乡居然遇到了和自己同姓的战友,所以我和班里山东籍的新兵辛宁格外亲。
一天,辛宁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给我看——一个手写的日历表。他说这是他的“宝贝”,每过一天就划掉一个数字,一直计算到可以离开大山的日子。等待的煎熬其实也在我心里憋着。
可后来,每天怀着钦佩和崇敬的心情听崔班长讲山沟故事,我的想法慢慢变了,觉得当个山里的兵也很荣光。新兵下连,我和辛宁都被分配到了20公里外的机关大院。走的那天,全班人围着班长抱在一起,哭得稀里哗啦。辛宁满眶泪水,哭得最伤心,他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舍不得离开大山。辛宁退伍后总打来电话,他想在千里之外也能感受沟里巨大的发展变化。

像辛宁一样,总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打听老单位的情况,几乎每年都会有离开山沟的老兵回到老单位探望。显然,那曾经让战士们又恨又爱的大山,已经成了他们心中那魂牵梦绕的地方。“哭着鼻子进来,抹着眼泪离开”这是大家对这里战斗过的官兵最好的概括,每年老兵离开时,一步三回头,打起背包依依不舍离开的情景让人历历在目。
如今,该变的已经变了,去哨所的路平坦了,家属院的楼漂亮了,每年都有新面孔来到大山,唯一不变的是“老山沟”难以割舍的情感、“山里兵”的坚定信念和“砬子沟”的零格信号。特殊的使命使得大山至今仍是无线电静默区,手机只能当闹钟,战士们不能和家人视频聊天,不能愉快地逛淘宝、刷朋友圈……别有几分“桃花源”的意蕴。
每次出山,带车干部俨然成了忙碌的“快递员”,黑挎包里准会塞满手机。车一出山沟,挎包里便热闹起来,短信、微信、照片、视频蜂拥而至。车一回来,挎包定会被大伙儿抢个底翻天。他们习惯偏远静默,一直用行动坚守着“忠诚、坚忍、淬剑、图强”的“砬子沟”精神。闷了就跑出去喊山,闲了就拉着老兵讲故事。

那年,部队千里机动参加实弹发射任务。深夜,“龙宫”内灯火通明。操作号手包裹着严严实实的白色防护服,一切都在紧张忙碌中有条不紊进行。交付任务迫在眉睫,号手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却容不得丝毫差错,每个操作细节都关乎“国宝”的命运。
随着指挥员一声口令,现场参试人员开始陆续撤离,最危险最关键的环节开始了,现场弥漫着紧张凝重的气氛。精准连接密密麻麻的电路插头,既需耐心,更要细致,哪怕是丁点的静电火花,后果也将不堪设想。承担这个任务的是分站指挥员耿春雷和操作号手景卫东。景卫东屏住呼吸,小心翼翼进行每一步操作。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汗水渐透衣背,手开始发酸,他不得不稍作停顿,来舒缓紧绷的神经。发青的指节,血红的双眼,煞白的脸庞……跌跌撞撞走出车间,看着沸腾的人群,景卫东眼泪“唰”一下掉了下来。

翌日,随着“点火”口令下达,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导弹拖着长长的火舌腾空而起,优美的弧线逐渐消失在天际。发射圆满成功!喜讯传来,所有官兵紧紧拥抱在一起,每个人都热泪盈眶、欢呼雀跃。“极端严格、极端准确”“绝对安全、绝对可靠”的工作标准是战士们毕生追求,他们把对党的无限忠诚镌刻在大山深处。
梦里寻根的这位老兵,让我为之触动。每个曾在大山里呆过的人,都恋恋不舍地感念这里,感念大山赋予的朴实与担当。放下电话,我问庄干事:“砬子沟到底有什么样的向心力、凝聚力,为什么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一代代官兵扎根山沟、无私奉献?”
庄干事用手指了指远方那抹起伏的群山说:“因为那里是梦开始的地方!”



主管 | 火箭军政治工作部
主办 | 宣传文化中心
刊期 | 第 546 期
监制:毛勋正
主编:吴 浩
专栏编辑:杨新龙
远程编辑:顾 壮
音频编辑:战晓昕
邮箱:zghjj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