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通寺
帝王与五台山结缘最早的是东汉明帝刘庄,传说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即为他所建。其次为北魏孝文帝元宏。传说他不但建了大孚灵鹫寺,且亲自巡幸五台山,在西台留下“魏文人马迹”,又为文殊菩萨赶憨山所戏,割地五百里为文殊菩萨道场。其后人元好问有诗:“山上离宫魏故基,黄金佛阁到今疑。异时人读清凉传,应记诸孙赋黍离。”认为五台山上有他拓跋氏祖先的离宫故基,将来人到五台时,会知道他这个后人在这里曾歌咏过亡国之痛。取代北魏的是北齐,《古清凉传》记载:北齐皇帝高洋父子,深崇佛教,五台山寺庙在高齐时有二百多所,并“割八州之税”为五台山僧众的香火费用。










除了康熙,乾隆、雍正、嘉庆来过五台山。以后,国势日衰,清室皇帝再未朝台。但在光绪九年,清政府重建了万圣佑国寺,称为极乐寺。慈禧太后还御书了“真如自在”四字,赐予普济和尚,至今仍留存于南山寺。清朝统治者注重鼓励蒙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融洽民族关系,五台山喇嘛教权倾一时。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令五台山菩萨顶等10寺改为喇嘛庙,实行从藏传佛教堪布中给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还让统辖内蒙、青海佛教事务的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住在镇海寺。乾隆皇帝还命在白水池建寺一所,归三世章嘉活佛私有,赐名永乐院。在清代,蒙藏佛教徒对五台山非常崇拜,内外蒙进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络绎不绝,遂使五台山的藏传佛教达到鼎盛时期。至嘉庆时,五台山有规模宏大的黄庙26所,喇嘛千余人,其中菩萨顶一寺就有喇嘛561人。至清末,五台山有青庙78所,僧侣亦在千人以上。清代汉传佛教宗派继承了明末余绪,以禅宗为主,禅宗中以临济宗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