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八·把面发,过年面食大准备,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传承记

腊月廿八·把面发,过年面食大准备,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传承记"/

这个标题和内容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传统气息!它巧妙地将时间点(腊月廿八)、一个重要的习俗(把面发)、节日的期待(过年面食)以及一种记录方式(口述民俗)结合在了一起。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和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1. "时间节点 - 腊月廿八:" 这是传统春节习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在北方很多地区,“腊月廿八把面发”是一个固定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开始和面、发酵,为除夕、正月初一、初二等节日准备各种面食,如饺子、馒头、花卷、面条等。这象征着“发面”,寓意着来年的生活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2. "核心习俗 - 把面发:" “把面发”不仅仅是指物理上让面团发酵变大,更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期盼和祝福。发酵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就像人们对新年的期盼,需要慢慢等待、精心准备。发好的面团可以做出各种形状、象征意义的面食,如“元宝”(馒头)、“长条”(面条寓意长久),寄托着人们对财富、健康、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
3. "节日准备 - 过年的面食:" 面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尤其是在春节这样的重要

相关内容: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腊月廿八,打糕蒸馍贴花花。”1月30日,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农历的腊月廿八,而今年的除夕之夜是腊月廿九。这意味着,还有不到一天,就可以享用热气腾腾、阖家团圆的年夜饭了。但在除夕夜之前,在腊月廿八这一日,该做的准备工作还是得完成,那就是——发面。

要知道,在社会生产力不足的旧时,远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容易坏,于是农历腊月廿八这天就要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且按照旧俗,过年间忌蒸、炒、炸等炊事。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均属不吉。所以,要在年前蒸够全家过年所食的馒头。

花饽饽(图源网络)

而看似“平平无奇”的蒸馒头,在旧时百姓的眼中也大有一番讲究。以前,家家户户在这天蒸的馒头,有的地方也叫“隔年饭”,取来年发财、蒸蒸日上的好彩头。有家里手巧的主妇,还会在馒头最顶上点个圆圆的红点儿,取鸿运当头之意。特别在河北、山西、山东等北方地区,饽饽、馒头等面食,被玩出了花样。有把饽饽捏成生肖模样的,也有充满吉祥寓意的福字饽饽,精致又美观,简直就是艺术品。

此外,在部分地区还有“二十八,蒸馍炸疙瘩”的说法。意思是从农历廿八到除夕的上午,都可以是食品“过油”的时间,比如炸豆腐、炸丸子(肉丸、豆腐丸、菜丸等)、炸酥肉等,这就是所谓的“炸疙瘩”。总而言之,这段时间过年的气氛浓厚,旧时家中的妇女都是围着锅灶转,为的是过一个吉利的大年。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人往往少食馒头。但在这一日,也会选个好彩头的吃食,那就是年糕。因年谐音“粘”,糕谐音“高”,寓意团团圆圆、步步高升。在事事都要讨个吉利的新年期间,吃年糕也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发布于 2025-08-01 11:41
收藏
1
上一篇:廿字读音探秘,为何廿八读作二十八?揭秘两者差异 下一篇:老话,“二月怕廿八”,今日二月廿八,究竟怕什么?农谚揭秘神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