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中秋博饼的起源探秘,从文人士子雅戏到民间狂欢习俗

闽南中秋博饼的起源探秘,从文人士子雅戏到民间狂欢习俗"/

我们来探讨一下闽南中秋“博饼”的真正起源,它确实是一个从文人士子游戏演变为独特民间习俗的过程。
"一、 起源:从文人士子的“投壶”演变而来"
“博饼”最普遍并被广泛接受的起源说法,是源于南宋时期文人士子间流行的“投壶”游戏。
1. "投壶游戏 (Tóu Hú):" 这是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宴饮助兴游戏。古代的“壶”是用壶或罐制成,里面放有“矢”(箭或木棍)。参与者在席间,手持矢,面向“壶”,将矢投入壶中。根据投入的难易程度(是否落入壶口、是否碰到边缘等)来决定输赢,并伴有相应的罚酒或奖励。这个游戏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孔子也曾参与并对其规则有所规范,强调的是礼仪和谦逊。它传入闽南地区是迟早的事,因为闽南自古便是中原文化南迁的重要落脚点。
2. "南宋与闽南的联系:" 南宋时期,闽南地区正处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上升期,与中原的交流也较为密切。许多中原士族南迁入闽,带来了包括“投壶”在内的文化习俗。南宋是“投壶”游戏的一个高峰期,尤其是在士大夫阶层中非常流行。
3. "博饼的雏形:" 有学者推测,随着

相关内容:

在闽南尤其是厦门地区,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就进入了博饼时节了,清脆的骰子声处处可闻,一直持续了整个农历八月。关于博饼习俗的起源,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说是郑成功郑成功屯兵厦门岛的时候,为解士兵们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其下属洪旭发明了这一游戏。



这个说法就连百度百科也采纳了,但其实这个说法出现的时间很晚,被广为流传则更晚。因为郑成功在闽南的影响力这么大,许多民间传说和习俗也就自然地归源到他这边了。然而把闽南博饼习俗的出现其实是多种习俗的合流,其源头甚至是要早于郑成功所处的明末清初时代的,其核心内容“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对堂、状元”则是源于文人士子围绕科举制度而创造的游戏。

博饼,简而言之就是用六个骰子的游戏掷出对应于科举制度的身份“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掷骰子,本就是民间赌博和游戏的一种常见方式。博字,既有博彩寓意,在闽南还和占卜的“卜”字同音。闽南求神问卜最常见的方式叫“卜杯”。



而博饼中的“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对堂、状元”这些名号,其实是源自于明清时期流行于文人士子中的一种叫“状元筹”的游戏。这种状元筹的玩法一般是在竹筹上写上对应的名号,然后在背后写上一定的规则,让人依照这个规则去进行游戏。比如喝酒时可能以行酒令来抽取和进阶,文人雅集时也可能以对诗的方式进行等等。《儒林外史》中就记载过取骰子行“状元令”的情节。这类游戏闽南地区民间也很早就有了,比如曾经是雕版年画主要内容之一的升官图,就是依照借由掷骰子玩升官游戏的器具。

而这种博饼游戏之所以成了闽南中秋的重要习俗,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来,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安排在中秋前后,叫“秋闱”(相对应的进京考进士一般安排在春季,叫“春闱”),通过博饼游戏某种程度也有占卜科举前程之意。二来是闽南民间对于中秋月饼所赋予了反元斗争、反清复明和团圆等多层含义,所以博饼的习俗自初博的是从小到大的月饼,也称“会饼”。



综上,因为中秋博饼汇集了娱乐、激励、寓教于乐、民间传说等多种功能,所以在闽南地区也越发流行了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闽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博饼活动也越发多样,甚至成为公司、家庭、亲友必不可少的项目。老百姓没人在意其最初是源于文人士子“状元筹”的科举游戏,而是乐于把这种习俗归之为他们所熟悉的郑成功身上。其实就这样流传下去,也没什么坏处。

发布于 2025-08-01 11:12
收藏
1
上一篇:文化探秘,博饼游戏起源之谜——“博饼”真的是郑成功发明的吗? 下一篇:厦门中秋狂欢,掷骰博饼赢状元月饼,技巧决定你的甜蜜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