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 实习生 王梅竹
读书不是某一天的事情,而是一种习惯。世界读书日之后,大河报河之洲读书月向你发出邀约。在接下来一个月时间里,大河报《河之洲》文化周刊将陆续举办名家讲座、朗诵沙龙、“中国好书”分享会等一系列活动,让我们书香相伴,不负五月韶光。
第一场名家讲座将于4月28日、29日连续开讲。大河报《河之洲》文化周刊联合嵩山书局著名学者余世存做客“纸年轮”讲堂,讲述传统文化。欢迎读者届时前往郑州郑东新区CBD河南艺术中心嵩山书局听讲座。
主讲人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之一。已出版的主要作品:《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世间: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
《中国的社日和“社”会》
4月28日下午15:00—17:00
社日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结社是传统中国人每年重要的生活。
《中国的地理大势分析》
4月29日下午15:00—17:00
从空间地理的角度看待历史是一个久远的传统,地理环境决定论直到今天仍未失去解释效力。
地点:河南艺术中心嵩山书局(听讲座者请在北共享大厅前取票安检入场)

【附:2017-03/25大河报《河之洲》余世存专访】
◆关键词:大视野
超越非此即彼视野才会开阔
大河报记者:不少读者感叹余老师驾驭历史文献并化为己用的能力,佩服老师高屋建瓴的庞大格局,您的这种大视野是如何培养的?
余世存:我不知道是否跟我个人的生活阅历有关。我更愿意把你说的这个特点看成是跟我这一代人的阅历相关的东西,说好听一些是宏大叙事,说得不好听就是网友骂的装。所以,大视野并非想拥有就能拥有的,一不小心就成了做作。
以我个人经验,从语言当中能拓展人的心胸,能影响人的精神气质。我出身是地道的农村孩子,从一个狭小的地域走出来,但后来大家还承认我的文字、格局和视野,不是那么狭小,很大程度上还是语言对我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从多家的经典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只看一家的东西,年轻时我受鲁迅影响很深,当一些人赞扬胡适批评鲁迅时会心里不满,但后来我又从胡适身上发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东西。还有东西方文化的问题,很多人常常站在西方科学、理性的立场上,提到中国文化时认为会压抑、束缚人性,但我在阅读中发现中国文化有很多正面的东西,我现在看待东西方文化心态就更加平实,而不是像一些朋友非此即彼的态度。只有超过这个东西,视野才会开阔,才能得到真正的营养。
◆关键词:精神与追求
年轻时代多品尝人生的苦味
大河报记者:前一段年轻人“逃离北京”的网帖流传很广,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好像被房价、生存绑架,生活被耽误掉了,并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力感。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余世存:当初我年轻在北京生活时,认为自己一天都离开不了,一直追求北京生活的那种在场感,但等我跑到大理生活,我第一个月就感受到过去的想法都是很虚的靠不住的,那就追求真正靠得住的东西。人一旦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久一点,他会马上意识到过去的这种虚妄。我觉得还是应该敢于冒险,要坚持一些年轻时的梦想,而且人生尽可能在年轻时多看一看,多走一走,多交一些朋友,不要固守一些东西。
说到孤独感,这是大家在青春时期都会有的一种感受。人需要这种孤独感,我们在年轻时代要多品尝人生的苦味,无论是饥饿、劳累还是孤绝,要有这样的情怀,而不是被现代城市所谓的生活神话所诱惑,好像认为一离开学校参与社会生活,便是要去享受去消费,不应该是这样,而是应去追求更有价值的东西。
大河报记者:您说过,人活着总要有点精神,没有精神指引,人的生活会非常糟糕甚至俗不可耐。但现实中更多人深陷焦虑感,恨不得把出发和到达之间的过程都省略掉,自觉不自觉地变得短视,您认为该如何让心灵平静?
余世存:现代人被当下的存在感绑定了,很少有人从长远的角度,如五年十年甚至人生百年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我们不是教导人们要立足百年来规划,而是希望人们在三五年内的生活中也有时间想一想长远,想一想自己生存的品质,想一想自己当下的努力是不是人生有效的积累。
我在《时间之书》里写过一句话:“年轻人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好3月、4月的事,到8月、9月自然有答案。”我们年轻人跟物质利益的挂钩挂得如此快速或者如此贴近,我觉得这是一个有问题的事情。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北大毕业的,但是我可能在最近这一两年生活才稍微稳定下来,才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书房,才有这些东西。我毕业之后这二三十年都在做什么?都在“平整土地”,没有要焦虑买房、买车,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到八九月份自有答案。我去年一年出了6本书,在很多人眼里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前十几年没有白费光阴,我认真做了一些积累。
◆关键词:读书
中国文化典籍对现代人非常有启示意义
大河报记者:您近期的一些作品都涉及到先秦时期的中国文化,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的?
余世存:《非常道》之后我一直在读书,并到云南大理生活了一段时间,当时感觉到文化界和知识界大部分人对中国文化还没有特别好的安顿,没有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我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开始有自己的体会,发现中国文化的典籍对现代人依然非常有启示意义,所以这几年的工作就逐步转到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解释和发现上。
写作《先知中国》的过程中,先秦的先知们给我的启示很多,首先我从先知那里读到了一种人生的大格局,那种人生之大是与天与地构成三才关系,个人活在天地之间。其次,先知的思维方式让我明白当代人的理性思维、唯物思维是不够的,他们对世界的观察有目击道存的能力。在我看来,先知给人的启示不比后来的圣哲们给人的启示少。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李韶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