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化州,三大特色产业引领区域经济腾飞

茂名化州,三大特色产业引领区域经济腾飞"/

标题:茂名化州:三大特色产业激活一域经济
正文:
茂名市化州市,作为中国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年来通过发展三大特色产业,成功激活了当地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三大特色产业分别是:荔枝产业、化工产业和陶瓷产业。
一、荔枝产业
化州,被誉为“中国荔枝之乡”,荔枝产业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之一。化州的荔枝种植历史悠久,果品品质优良,享有盛誉。近年来,化州市政府积极推动荔枝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荔枝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化州市还大力发展荔枝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荔枝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也为化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化工产业
化工产业是化州的另一大特色产业。化州市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为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化州市政府积极引进大型化工企业,推动化工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化工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化州带来了大量的税收和就业机会,也为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陶瓷产业
陶瓷产业是化州的第三大特色产业。化州陶瓷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产品远销国内外。近年来,化州市政府积极推动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同时,化州市还大力发展

相关内容:

在今年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平行论坛上,《广东省县域特色产业目录》发布,其中化州市的化橘红产业、水产产业和预制菜产业入选,3个产业在2024年的产值规模分别达到115亿元、44.26亿元、57.18亿元。

作为粤西农业大县,化州市近年来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不断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促进化橘红、水产、预制菜等特色产业强基固本、提质增效,实现了从种养到生产加工、从品牌塑造到市场拓展的全面升级,探索出一条以特色产业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化橘红:从宫廷贡品到百亿产业集群

化橘红,作为化州市的“金字招牌”,已有16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明清时期曾被列为宫廷贡品。

如今,小小化橘红长成了“参天大树”。2024年,化橘红入驻国家地标馆,获得广东首个“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跃居“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榜单第9位。这一年,化橘红先后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周、2024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合作大会等活动,还通过化橘红“药食同源”全球推介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和农产品中东地区供采对接活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近年来,化州市通过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广标准化种植,深化与中山大学等13家科研机构的合作,攻克苦味改良等技术难题,借着化橘红正式纳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的东风,开发出药品、保健品、食品等200余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达100%。目前,化州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达13.26万亩,年产鲜果7.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5亿元,辐射带动约35万农户增收致富。

水产:从传统养殖到现代化产业链

与化橘红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化州市的水产产业。化州市素有“罗非鱼之乡”的美誉,这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化州市依托罗非鱼等水产资源优势,建设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入了广东雨嘉、广东新海、广东环球、茂名鸿业等罗非鱼切片加工厂,年加工罗非鱼切片达7万吨,加工产值6.4亿元,推动罗非鱼养殖、切片加工、生物制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全链升级,产品远销欧盟和美国等地区。

2024年,化州市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已达到12万亩,其中罗非鱼养殖面积达到9.7万亩,产量达18万吨,占全国的1/6,全产业链总产值44.26亿元。

预制菜:从地方风味到湾区餐桌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预制菜因其方便快捷、品质可控等特点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化州市立足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紧跟市场趋势,借力RCEP协定,积极引进和培育预制菜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推动预制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2024年实现年产值57.18亿元。

近年,化州市以“一桌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深入挖掘提炼水产品、隔水蒸鸡、牛杂、簸箕炊、拖罗饼、糖水等独具化州市风味的预制菜,打造全产业链条。得益于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中通快递粤西总部的助力,加速了化州预制菜“走出去”的步伐,推动化州市成为大湾区“菜篮子”的重要供应基地。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何思颖

【作者】 杨建雄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布于 2025-08-01 05:57
收藏
1
上一篇:茂名化州8大特色美食,这些地方美食你值得一一品尝 下一篇:南方日报|化州橘红走出国门,网红特产助力“三农”发展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