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阳中华大街北侧,耸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塔,虽然高大却无比俊朗精致,因身涂白垩,又凭添了几分生动。白塔呈八角十三层,通体用大青砖砌筑,密檐式结构,高70.4米。辽阳白塔是我国六大高塔之一,在东北地区独占鳌头,因其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成为辽阳的标志和象征。
过去,白塔以其秀丽挺拔的身姿、端庄独特的造型、神秘莫测的禅宗意义,带给人们无数的疑惑和神往。如今,围绕白塔建起的白塔公园成为辽阳市最大的市内公园,成为了辽阳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辽阳白塔塔高约七十一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结构。
给白塔“身世”解谜 实为辽代佛塔
近日,记者走进辽阳白塔公园,眼前这座古塔高70.4米,由基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
辽阳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王成科介绍,白塔公园基座建在双层八角形石筑台基上,为八角形砖筑束腰形须弥座。每边长10.3米,高9.4米。每面中部饰八卦图案;其上束腰处镶砌一佛二胁侍雕像五组,转角为力士像;须弥座上部为仿木结构斗拱,每面四朵,转角出斜拱;上承几何纹平座栏板。
塔身共有13层,第一层为塔身的主体部分,高9.55米,宽7.55米。下部以两层仰莲承托;每转角处为砖筑仿木倚柱;中间辟拱券形门龛,龛内置砖雕坐佛一尊,背后衬以火焰纹;门龛左右两侧各置一砖雕胁侍;坐佛、胁侍头上方皆有垂幔式璎珞宝盖,宝盖上方一对飞天。第一层塔檐下托以仿木斗拱三朵,转角处出斜拱;正南方斗拱间悬挂木匾四方,上书“流光碧汉”四个大字,流光为佛光普照之意,碧汉为绿色的天河,是对佛教极乐世界的描绘,也是对白塔直冲霄汉气势的赞美。向上十三层塔檐逐层内收紧密相叠,檐角悬风铃,檐间置铜镜。

市民从辽阳白塔下经过
白塔的最顶端是塔刹,“刹”是梵文“刹多罗”的音译,它含有国土、佛国的意思,因此塔刹是佛教世界的象征。造型规范的塔刹本身也是一座小覆钵塔的形制,可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白塔十三级塔檐之上,即是塔刹部分。双层仰莲承托覆钵,中间竖9.5 米高的铁刹杆,自下而上穿接圆光、宝珠五颗、相轮、顶端置刹帽;刹杆上挂八条铁链与塔顶垂脊上的八个铜宝瓶相连。
白塔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建造的目的又是什么?关于白塔的“身世”好多人都很好奇,但是由于没有直接可信的文字资料,因此人们对白塔的时代问题从明代起就开始模糊。后来的资料或定于汉或定于唐,但都缺乏可靠的依据。
民国十六年(1927年)《辽阳县志》的编撰者对《金史》及有关碑志作了考证,认为白塔是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贞懿皇后李氏所建的葬身塔,时代为金正隆六年(1161年)之后,有关公开的出版物纷纷照录附和。但是1980年,进行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发现了贞懿皇后葬身塔的塔铭,那就说明白塔和贞懿皇后的葬身塔不是一个塔。
更有另外一份证据,也证明辽阳白塔并不是金代所建的。1990年维修白塔时,在塔顶发现了明代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修塔留下的铜碑。铜碑记载:修塔时发现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的修塔记录,证实该塔建于辽代。
辽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文物保护和博物馆管理科科长王伟称,这一发现十分重要,因为元、辽时隔不远,元人的认定必有依据。其次,白塔用砖规格加大,为辽代中期特点,白塔砖雕纹样具有明显的辽代早中期特点。此外,白塔的建筑风格均与目前已知的辽塔相一致,而与金塔有别。“东北地区的辽塔很多,我们也去看过很多,基本形式和我们辽阳白塔差不多。”

资料图片
据此可以定论:辽阳白塔建于辽代,与贞懿皇后葬身塔无涉。至于该塔是否在早期塔身外包砌增大,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不能断定。
白塔是辽文化的展示窗口
辽阳,辽代为陪都东京辽阳府,属于五京之一,在辽代政权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契丹统治者笃信佛教,辽阳白塔便是辽代佛教盛行的标志,而这也充分显示辽阳重要的历史地位。
建立大辽王朝的契丹人,原本信仰的是萨满教。907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后,为了确立集权君主制度,势必要打破原有的氏族制度,于是便引入了超越氏族思维的佛教。此外,为了谋求境内各族的融合,主要是契丹人与汉人的融合,超越民族的佛教自然也就取代了萨满教。

资料图片
而辽代世代皇帝对佛教的崇信,也让佛教有了长足的发展。至辽代中期以后,佛教进入到了全盛时期。辽代的王室经常会对寺庙进行巨额的布施,而权贵富豪、民户也会进行布施。尤其是澶渊之盟以后,辽、宋长期保持友好往来,辽朝社会生活也相对安定,而且朝野上下崇佛之风日甚。由于燕云地区崇佛信教人数众多,佛事活动频繁,于是辽国在中原地区广建佛塔。
辽代佛塔质地以砖石为主,耐腐蚀抗震,存世较多。在形制上,辽塔的形制特点主要为密檐八角,塔结构基本以须弥座、塔身及塔刹构成,高大华丽,更具特色的是其表面有许多带有西域元素的图案装饰。
“塔身上的佛像不是砌好了砖再雕刻的,而是在地面上先雕刻好,每一块砖是什么部位都刻好了,再砌上去的,这也是辽代特有的工艺。”辽阳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王成科介绍,而且白塔的斗拱也是用砖做成的。“我们经常看到的斗拱是木头做的,时间一长就腐烂了。”但是砖做的抗腐蚀能力特别强,1000多年了还好好的。

资料图片
八十年代筹100万元维修白塔
白塔的栏板、倚柱、斗拱等均为砖雕仿木结构,制做精细结构准确,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塔身的高浮雕佛像线条流畅造型秀美布局适当,为古代砖雕艺术的佳作,使塔的形式美的表现力达到了十分高妙的境界;塔的整体造型,从塔基起始到塔刹结束,层次分明疏密得当,具有音乐般的节奏韵味和秀丽挺拔的视觉效果。
这座凝结着辽阳先民智慧和血汗的白塔,历尽千年沧桑,骄傲地耸立在家乡的土地上,它的存在,早已超出了自身的宗教意义,而成为北方民族强大、智慧、自信的最好象征。

资料图片
辽阳白塔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中间经历了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多次维修。1988年,辽阳白塔损毁的比较严重,塔基也都破旧不堪了,里面的夯土都露出来了。于是辽阳市人民政府筹资一百万元,对白塔进行了全面维修。“那次维修辽阳专门成立了白塔维修办公室,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管办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本着‘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在详细测绘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维修方案。”王伟介绍。塔身上的砖也都是从西安购买的烧制仿砖,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还原白塔的样貌。
维修白塔时,也在塔顶上发现了很多的铜制的功德碑。“上面清楚的记载着某某人在什么时候为维修白塔捐了多少钱,不过这些文物全都是明代的,明代以前的没有。”王成科说。辽阳博物馆内也还保存着从白塔上拿下的砖,砖上也刻着铭文,也是详细的记载着什么时间什么人捐了多少块砖,最少的有捐一块的,有钱人捐的比较多,都会写上铭文砌在白塔上。还有塔檐上挂的风铃,大多也都是劳动人民捐的,风铃上也都刻上捐赠者姓名以及捐赠时间。
“所以能修这么大的佛塔,都是那时候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资料图片
绕白塔建起白塔公园 成市民休闲首选地
白塔是辽阳的地标建筑,也是辽阳人的骄傲。如果有外地的朋友来辽阳,辽阳人一定会带他们来白塔底下转一转。不过在2009年以前,白塔公园还是有围墙的,进入公园时还要收门票。2009年辽阳市政府从方便市民、方便百姓的角度出发,把辽阳公园的围墙给拆了。除此之外,还对白塔公园周边进行了大型的整治和绿化,由白塔区政府交给专门的物业公司来管理。从那以后白塔公园就成了辽阳市民锻炼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了。
记者在白塔采访时,遇到了前来转塔和锻炼身体的于先生。于先生家住在辽阳市博物馆附近,离白塔公园并不算近,但是自从白塔公园外墙拆了以后,他几乎天天来此锻炼。“除非是大雨大雪,其他时候我都来。一是来转塔,为家人祈福,二也是锻炼身体。好像已经成为习惯了,每天不看看这塔心里还觉得缺点啥呢。”
从1988年维修到现在,又过去了30多年了。现在白塔局部地方出现了裂缝,围栏也有残缺。省文物专家也到辽阳白塔进行了考察,已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立项进行修缮。
来源:辽沈晚报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编辑 王沛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