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这座简称 “榕” 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前 202 年建城以来,便以福山之名承载着千年风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不仅是福建的政治文化中心,更孕育出博大精深的闽菜文化,15 道特色美食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福州人 “鲜香酸甜” 的味觉密码。
佛跳墙堪称闽菜皇冠上的明珠。这道福建十大名菜以海参、鲍鱼、鱼翅等 18 种高端食材,经炒、煎、炸、烹等多道工序后,入炖盅加绍酒与高汤,以荷叶密封文火慢炖 5 小时。开盖瞬间香气冲天,难怪得名 “佛跳墙”,一口下去,山海之味在舌尖交融,醇厚绵长。

(网络图片)
荔枝肉是闽菜里的 “颜值担当”。因形似荔枝而得名,正宗的 “包心荔枝肉” 需将猪肉切深十字,炸后裹成团,塞入马蹄再炸,最后调出福州特有的甜酸口感。如今餐馆常见土豆版,但传统滋味里的肉香与果香,仍是老福州的心头好。

(网络图片)
八宝芋泥藏着 “冷热陷阱”。这道闽菜甜食细腻软润,香甜可口,看似凉菜实则烫嘴,别具趣味。在福州的喜庆筵席上,它总以甜蜜姿态登场,见证无数欢聚时刻。

(网络图片)
捞化是街头巷尾的 “鲜味密码”。高汤打底,配上猪血、大肠、百叶等食材,米粉软滑,汤汁清淡却鲜得惊人。灵魂蘸料更让滋味升级,一口入魂,难怪享誉海内外。

(网络图片)
南煎肝演绎着猪肝的嫩滑巅峰。猪肝切片挂鸡蛋糊炸至七成熟,与冬笋、酱油、胡椒粉同炒,肝片嫩滑爽口,冬笋鲜脆,是福州人餐桌上的下饭神器。

(网络图片)
淡糟香螺片是海鲜与糟香的完美邂逅。香螺肉切薄片汆烫后,与冬笋、香菇大火快炒,螺肉脆嫩鲜美,糟香萦绕,是福州大小饭店的必点之菜。

(网络图片)
肉燕又称 “太平燕”,是福州人的 “吉祥符号”。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必有这道小吃,取 “太平平安” 之意。薄如纸的燕皮包裹鲜馅,煮熟后浮于汤面,“无燕不成宴” 的俗语道出它在福州人心中的分量。

(网络图片)
线面是福州最 “纤细” 的传承。起源于唐代的线面 “丝细如发、柔软而韧”,曾是手工精制的代表,如今虽多为机器加工,但其入汤不糊的特性,仍是福州人节庆餐桌上的常客。

(网络图片)
鱼丸是福州的 “Q 弹使者”。以鳗鱼、马鲛鱼肉捣泥,裹入精肉虾仁馅,煮熟后浮于高汤,人称 “七星鱼丸”。洁白的丸子咬开,肉馅香松,汤清味鲜,素负盛名。

(网络图片)
锅边糊是福州的 “早餐灵魂”。用蚬子汁调汤,米浆沿锅边浇成干皮,刮入汤中加海蛎、虾米等佐料,搭配海蛎饼、油条食用,一碗下肚,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网络图片)
爆炒双脆是闽菜 “火候艺术” 的典范。猪腰与海蜇皮经大火快炒,浓油赤酱包裹着脆嫩口感,酸甜咸香交织,下饭又开胃。
海蛎饼是福州的 “街头金黄”。米浆混合黄豆粉,包入葱、肉、紫菜与海蛎,炸至外酥里鲜,表面嵌着花生米,是沿海地区最诱人的烟火味。
福清光饼承载着民俗记忆。改良自福州麻饼的光饼,在福清嫁女习俗中不可或缺,“请头走” 时的 100 只 “年婿饼”,藏着浓浓的乡土温情。
长乐冰饭是福州的 “夏日清凉”。上世纪 80 年代由冰水演变而来,糯米拌黄油冷却后,加入碎冰、水果、芋圆等,甜爽解暑,是夏季里的幸福滋味。
从佛跳墙的奢华到冰饭的清爽,福州美食如闽江潮水般包容多元。鲜香里藏着山海馈赠,酸甜中透着生活智慧,每一口都是福州人写给岁月的味觉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