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一纸公约,满场掌声,唯有考核指标的指挥棒纹丝不动。7月17日,某省银行同业公会召集13家银行代表,在监管部门的注视下高调宣战“内卷”。会议桌上,“1+3+N”制度体系被隆重推出,一张负面清单、三份自律文件、N项业务规范,口号响亮,共识庄严,实则搞笑。这场面像极了多年前教培行业的“素质教育”改革,学校减了作业、加了艺术课,家长鼓掌欢呼,但高考分数线的铡刀始终悬在头顶。结果?素质教育的“先锋”们,最终在升学率排名中摔得最惨。某股份行是行家,广州分行火速响应,200多名员工签署“反内卷承诺书”,现场照片刷屏朋友圈,但平安的考核指标会变少一毛钱么,估计是不会的。只有轰轰烈烈反内卷形式主义,认认真真严考核现实主义才是正解。如今银行版的剧情和当时的教培如出一辙,自律公约写得再漂亮,只要总行下达的“利润增长”“不良率”的KPI不变,客户经理依然得在月末自掏腰包买存款,把经消费贷、营贷利率各种瞒天过海砸到亏本价。这场反内卷运动,如果仅仅只是这种口号,注定沦为一场全行业的形式主义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