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褣”róng,形声字,从衣容声,“褣”字目前最早见于西汉《揚子·方言》。衣,与衣物有关;容,屋檐下的空间,此处引用“空间大”的引申义。造字本义:一类内部空间大(衣裳不分开)的衣服,即“长袍”。
备注:
据西汉《揚子·方言》记载,“襜褕,江淮南楚謂之褣”。据此可知,“褣”是指一类“衣裳不分开”的衣服。“衣裳不分开”通常指的是古代中国服装中的“深衣”或者“长袍”类型的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形成一件完整的服装。
在中国古代,最初的衣、裳是分开的,即“衣”和“裳”是两种独立的服饰。“衣”通常指的是上衣,而“裳”则是指下身的裙装。早期的裳是由两片布料组成的,后来发展成“一片式”的裙子。
随着时间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服装形式——深衣(或称长袍),它将上衣和下裳缝制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这样既方便穿着,也更加符合礼制的要求。
“褣”字即是这种新兴事物的特指,“容”在其中即指衣服内空间的连续。但显然,其与“裕”字的造字逻辑是相似的,故“褣”字的创造时间应在西汉。
从文献中可见,“裕”字逐渐被引申为“拥有广阔的胸襟和包容的能力”,即“有容乃大”;“褣”字仅作为衣物使用,且使用率极低。
“襜褕”是一种古代的汉服款式,属于直裾袍的一种,男女均可穿着。它是一种较长的单衣,直裾(即衣襟为直角下垂而非曲线形)是其显著特征之一。襜褕分为直裾和曲裾两种样式,其中直裾款式更为常见。
这种服装在汉代非常流行,并在后来的朝代中继续被使用和发展,如宋代的褙子就是一种直裾袍的形式。
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襜褕”是一种直裾禅衣,即衣裳不分开,衣襟为直角下垂的设计。
【唐韻】【集韻】【韻會】餘封切,从音容。
【玉篇】褣也。
【揚子·方言】襜褕,江淮南楚謂之